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学工动态> 正文>

"小屏触达·大爱润心":基于新媒体矩阵的精准网络育人实践与探索

发布日期:2025/08/20    作者:    点击数:[]

"小屏触达·大爱润心":基于新媒体矩阵的精准网络育人实践与探索

一、项目背景与思路

在数字化浪潮下,青年学生作为网络空间的“原住民” 与最活跃群体,其思维认知的形成、价值观念的塑造乃至日常行为模式的养成,均与网络环境产生深度绑定,受网络信息生态的影响愈发直接而深刻。面对当前媒体形态从 “单一传播” 向 “多元交互” 升级、信息传播从 “延时传递” 向 “即时触达” 转变的新特征,如何把握网络传播规律、抢占思想政治教育制高点,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题。

在此背景下,吉财学工新媒体团队立足学校育人定位,深入研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痛点与难点,确定了“依托新媒体,构建新阵地,实现精准育人”的工作思路,创新性提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 的工作原则 ——“沾泥土” 即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带露珠” 即紧跟时代发展脉搏,“冒热气” 即传递温暖育人温度,系统构建覆盖 “微信、微博、抖音、B 站” 等多平台的新媒体育人矩阵,利用新媒体平台短、平、快、广的特点,将思政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学生的屏幕中,实现“随时、随地、随事”的精准引导和情感共鸣,成功探索形成“小屏连接大爱,指尖传递温度” 的网络育人新模式,让思政教育突破时空限制,真正走进学生的 “指尖世界” 与 “心灵空间”。

自2019 年该模式正式实施以来,学校以 “整合资源、协同发力” 为核心思路,统筹全校 15 个院级媒体平台的内容生产与传播资源,打破院级壁垒形成育人合力;始终秉持 “传播主流价值,滋养学子心灵” 的工作宗旨,以互联互通的互联网思维重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通过打造 “吉财学工”微信平台、“吉财微校园”视频号等具有鲜明吉财特色的网络文化品牌,创作“吉财毕业宣传片”“文创吉财”“吉财运动会纪录片” 等富有时代气息的网络文化产品,构建 “内容生产 — 多端分发 — 互动反馈 — 迭代优化” 的融合传播生态系统,让网络平台不再是单向的信息发布渠道,而是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 “知心友”、发展途中的 “引路人”、困惑时刻的 “解惑者”,为学校筑牢立德树人的网络阵地、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坚实支撑。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一)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吉财学工新媒体团队着力打造"两微一抖一站多平台"的新媒体传播矩阵,涵盖学工处官方网站、"吉财学工"微信公众号、"吉林财经大学一体化平台"服务号、吉财微校园视频号、抖音号、B站晚安吉财官方账号以及"一站式"学生社区平台,将学生网络思想工作和新媒体技术、网络传播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体系化、网络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

通过多维度、多点阵、多渠道的网络育人平台,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向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网络服务。同时,发挥各个类型平台的优点,将机制、人员、内容、宣传融合互通,同频共振。目前学校新媒体矩阵拥有7万多名关注用户,累计阅读量破百万,推出原创作品千余篇。

(二)打造品牌栏目体系,实现精准内容供给

目前学校开设了系列品牌栏目,持续输出品质高、立意远、创意巧的新媒体作品:

1.“榜样吉财·青春代言” 系列:建设“榜样吉财”“对话十佳”专栏,通过微视频、专访等形式,展示吉财优秀学子的成长历程,计制作播出150余期专题报道,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育身边人。

2.“书香吉财·阅动青春”项目:建设“书香吉财”专栏,营造浓厚阅读氛围。通过书记书单、校长书单、吉财书评等活动,营造爱读书、好读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目前全校各二级学院均开展了读书活动,参与师生近5000人,组建读书小组105个,发布读书书评500余篇,参与师生超过6000人次。

3.“美丽吉财·四季映像” 栏目:建设“大美吉财”“吉财二十四节气”专栏,展示校园风光与人文景观,通过高品质网络文化作品,引导同学们发现吉财之美,培养爱校荣校情怀。设计吉财版二十四节气宣传海报,拍摄二十四节气公益视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遇见吉财,启航新程”专栏:旨在新生入学关键期通过“云端陪伴·精准指引”的方式,帮助新生顺利完成角色转换、快速融入大学生活。专栏紧紧围绕新生“入学前-报到中-入学后”全周期需求,构建了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的线上迎新服务体系。

(三)创新网络文化产品,提升育人实效

我们紧紧围绕育人目标,创作了大量接地气、冒热气的网络文化产品:

1.重大主题产品:结合国家重大节日,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推出《我爱你中国吉财版》、《万疆吉财版》、《向上的光吉财版》MV,引领广大青年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2.爱校荣校产品:以爱校、荣校教育为核心,持续更新拍摄《再见了,亲爱的校园》吉财毕业MV,激发广大青年不忘母校、难舍师恩的感恩之情。

3.成长励志产品:以奋发、向上为核心推出《你的答案》吉财版,为广大考研学子鼓励打气;以拼搏、突破为核心,推出运动会纪录片《正青春》、《奋进》、《新程》等,展示吉财学子更高、更快、更强的青春风采。

4.抗疫主题产品:以无畏、奉献教育为核心,推出《曙光》、《吉财版孤勇者》等,记录吉财学子不惧危险、勇于担当的抗疫事迹。

(四)建立数据驱动机制,实现精准育人

1.以微信平台为核心,实现六大系统的"一网可达"。

构建了以微信平台为核心的网络数据服务系统。通过微信平台的开发,集成了学工系统、学校财务系统、疫情防控系统、视频传播系统、自助服务系统、掌上学工系统的一键登录,一网可达,大大提升了网络服务能力,方便了广大同学们,提高了用户黏性。

2.以服务学生为根本,构建服务育人的"四梁八柱"

以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类需求为导向,依托“一站式”学生办事大厅,实现线上业务办理与线下服务协同,及时响应和满足学生的日常事务需求;整合学生在校荣誉信息,便捷生成获奖证明,并通过年度发布的“吉林财经大学荣誉榜大数据”展示学生成长轨迹,增强学生成就感和荣誉感;持续优化一站式工作室功能,按服务阶段和服务方向动态升级网络平台,实时更新学生发展数据;构建医保服务矩阵和一站式社区服务矩阵,全面提升贴心服务水平和育人实效。

3.以联动学生为纽带,打造舆情响应的“神经网络”

我们创新建立“数据监测-需求洞察-精准推送-效果评估”闭环机制,通过分析阅读、点赞、转发及留言数据,精准把握学生关注点和需求。在此基础上,学校专门开通“接诉即办”热线电话,由专人值守、限时处理,进一步打通“线上+线下”双通道服务保障体系,确保学生诉求30分钟内响应、48小时内办结,累计解决学生急难愁盼问题超过500件。基于用户画像和兴趣标签,针对不同群体推送个性化内容,如考研专栏打开率超40%,资助政策咨询量下降50%。通过开展话题征集、互动投票等活动及时了解学生观点,建立舆情分级预警机制,并对高频话题推出“问题追踪报道”,以“线下整改+线上反馈”方式化解矛盾,使相关投诉量同比下降70%,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引导、从单点管控到全域治理的有效转变,切实筑牢了学生权益保护屏障。

三、主要成效与经验总结

(一)主要成效

经过多年系统探索与实践,我校网络育人工作逐步构建起体系化、精准化、特色化的工作格局,阶段性成果显著,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覆盖范围持续拓展:学校新媒体矩阵关注总量突破7万人,覆盖在校生、校友及家长等多元群体;年均推送内容累计阅读量超百万次,学工平台已成为95% 以上学生获取校园资讯的核心渠道,信息传播的广度与触达率显著提升。

2.品牌影响力稳步增强:成功打造“榜样吉财”“书香吉财” 等一批学生认知度高、互动性强的特色栏目;多篇网络文化作品引起大量阅读、观看、转发,品牌传播力与学生认可度持续提升。

3.学生满意度显著提升:依据年度满意度调研数据,学生对网络思政教育服务的满意度持续提升,育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获得学生广泛认可,教育服务质量持续优化。

4.育人实效充分凸显:依托网络平台开展的思政教育,有效强化了学生的家国情怀、爱校意识与责任担当;近年来,学校优秀学生典型与先进集体数量显著增加,1名同学入选国家奖学金百名优秀代表并被《人民日报》配图点名;1名同学刻苦训练,进入全国大学生田径运动会决赛,获全国第十名,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竞赛水平。学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成果切实落地。

(二)经验总结

在工作推进中,我们深刻把握网络育人规律,逐步积累形成以下经验:

1.强化内容建设,贴近学生需求:始终坚持正确导向,聚焦学生真实关切,推动话语方式从“灌输”转向“对话”,推出了一批既有思想深度又接地气、动真情、有共鸣的优质内容。

2.打通线上线下,构建响应闭环:发挥网络数据的"前哨"作用,依托“线上反馈、线下解决、结果回流”机制,确保学生诉求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着落,形成线上线下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

3.实现精准推送,提升服务效能:借助数据分析捕捉学生群体差异和个性需求,开展分众化、精细化引导与服务,显著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突出学生主体,激发参与活力:积极引导学生团队参与内容生产、平台运营与活动策划,发挥同龄人传播优势,形成“生生互助、自我教育”的生动局面。

四、未来发展与实践展望

(一)强化思想引领,深化育人内涵

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网络育人全过程,深入研究新时代青年思想特点和网络传播规律。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将其有机融入网络内容建设,增强网络思政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和感染力。

(二)推动技术融合,创新育人形态

加快推进"智慧思政"平台升级,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提升育人效能。建立健全学生成长数字档案,实现个性化精准画像与指导。探索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打造沉浸式、互动式育人新场景,不断提升网络思政的吸引力和覆盖面。

(三)健全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

完善网络素养提升计划,构建系统化、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加强新媒体骨干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内容创作团队,强化辅导员在网络育人中的引领作用,推动形成师生共建、资源共享、良性互动的网络思政工作新格局。

(四)拓展平台功能,优化服务体验

持续完善以企业微信为核心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整合学生管理、教学支持与生活服务等功能。深化“互联网+思政”模式,打通服务育人“最后一公里”。建立健全舆情监测与分析响应机制,增强网络思政工作的预见性和有效性。

当前,我校网络思政工作正处于深化转型的关键阶段。未来,我们将继续把握融合传播规律,着力打造更多有深度、有温度、有影响力的网络文化产品,持续完善“小屏触达·大爱润心”育人体系,全面提升网络思政工作质量,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初审:梁志兵

复审:宋立东

终审:赵彦双



版权信息:Copyright@ 2016吉林财经大学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大街3699号

技术支持:网络技术部 办公地址:吉林财经大学第一教学楼A区四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