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学工动态> 正文>

旗帜永飘扬:白山松水间的抗联精神传承与时代新章

发布日期:2025/09/03    作者:    点击数:[]

旗帜永飘扬:白山松水间的抗联精神传承与时代新章

2025年9月3日,伴随着军乐激昂的旋律,杨靖宇支队的战旗在蓝天下猎猎作响。这面浸染着英雄鲜血的旗帜,仿佛穿越时空的信使,将我们带回80年前的吉林,见证了先烈们艰苦卓绝的奋斗,更听见了新时代对青年一代的深切召唤。对扎根于这片白山黑水的吉财学子而言,这面旗帜诠释了何谓"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赤子情怀。新学期伊始,让我们以队旗为引领,从东北抗联十四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史诗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为吉林谱写新的时代华章。

一、承旗志,践初心——在回望中坚定信仰

回顾东北的十四年抗战史,面对日军的残酷侵略,抗联战士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战斗,在弹尽粮绝的困境中坚守,他们的不屈与坚韧,正如杨靖宇将军所言:“革命就像火一样,任凭大雪封山,鸟兽藏迹,只要我们有火种,就能驱赶严寒,带来光明和温暖。”这面旗帜见证了中华民族在最黑暗时刻仍然保持的尊严与气节。

而今,对比今日阅兵式上现代化军队的钢铁洪流,当年的抗联将士只有简陋的武器和单薄的棉衣,这不仅凸显了国家实力的沧桑巨变,也彰显了精神力量的伟大价值。东北抗联面临着世界战争史上最为恶劣的条件之一,但他们创造了“十四个春秋苦斗”的奇迹。这种“艰苦奋斗争取独立,英勇不屈捍卫自由”的抗联精神正与当下我们面临的科技攻关、扶贫攻坚等新时代“战役”形成了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呼应。正如历史学家所说:“战争的硝烟会散去,但精神的火炬必须代代相传。”

这面飘扬了八十多年的旗帜,最终传递到当代青年的手中。对大学生而言,抗联精神不是教科书上的遥远历史,而是一种值得学习与践行的精神资源。在攻克难题遇到瓶颈时,不妨想想抗联战士在长白山中“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坚持;在人生选择迷茫时,可深思杨靖宇将军“倘若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的担当。手执这面沉甸甸的旗帜,它仿佛始终在提醒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其与国家民族命运的联结密度。

二、持赤旗,砺本领——在专业中传承韧劲

立足于现在,一种惊人的对比油然而生:当年抗联将士在密营中分食最后一个土豆时的“分配正义”,与今天资本市场上的巨额交易形成强烈反差。这支“股份”为零、“融资”无门的队伍,却创造了世界上最伟大的“边际效益”——用最低的物质投入守住了民族气节的最高价值。身为吉财学子,这面旗帜指引我们如何在利益至上的市场法则中守住伦理底线,坚守职业底线是经济产业的根本,更是一种抗战精神传承,它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命脉,维系着每一个人民的生活。

这面旗帜也要在我们日常生活的领地中飘扬:在图书馆熬夜刷题时,在面临道德诱惑时,想想长白山上那些“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却依然坚守战位的抗联战士。作为财经学子,抗联的旗帜提醒我们:真正的财富不是资产负债表上的数字,而是民族复兴这个大账本中我们贡献的价值。在经世济民的道路上,最宝贵的永远是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三、擎队旗,踏征程——在校园中书写时代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上,传承弘扬这一精神,必须把牢理想信念“总开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作为扎根吉林的财经高校学子,我们更应主动将个人理想融入家乡发展浪潮,以专业所学服务地方、贡献国家。在吉林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可依托专业优势,投身实体经济、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实践——参与农村金融改革,助力破解融资难题;运用财税知识为中小企业纾困减负;通过科学调研为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建言献策。在吉林大地上谱写青春篇章,把汗水洒在故乡热土中,这是吉财学子应有的担当与情怀。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英雄们始终站在人民面前,他们用血肉筑起中国坚不可摧的城墙,带着坚毅的精神驱走了法西斯主义的铁蹄,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挖掘东北抗联历史,积极参与红色资源传承,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讲好讲活抗联英雄故事。通过“重走抗联路”等主题教育活动,让抗联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这是对历史的敬畏,更是行动的指引。我们要积极践行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用精神指引行为,于历史汲取智慧。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无论在学习过程中或是生活中,还是投身志愿服务、乡村振兴,我们都要传承伟大抗战精神、东北抗联精神,用实际行动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作为吉财学子,我们既是抗联精神的传承者,更是家乡建设的主力军。让我们以队旗映初心、以精神励前行,在刻苦学习中增强本领,在服务奉献中践行使命,用奋斗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青春篇章。


初审:梁志兵

复审:宋立东

终审:赵彦双



版权信息:Copyright@ 2016吉林财经大学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大街3699号

技术支持:网络技术部 办公地址:吉林财经大学第一教学楼A区四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