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体的浪潮中,“爱自己”逐渐被简化为购物、旅行或享受美食的代名词。这种消费主义包装下的自我关怀,实则是将复杂的心理议题降维成即时快感的填充。心理学视角下的“爱自己”,本质上是一场需要科学方法论支撑的系统性心理建设,涉及认知重构、情绪管理和行为模式的深度调整。
打破自我攻击循环
认知行为疗法揭示,人类日均会产生约6000个念头,其中高达70%带有自我批判色彩。当“我不配”“我不够好”的思维闪电反复击中大脑前额叶,杏仁核会持续释放压力激素,形成“心理慢性发炎”状态。破解的关键在于建立思维监控机制,建立需要三个步骤:用情绪日记捕捉“触发事件-自动思维-情绪反应”链条、学习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检验思维真实性、植入成长型思维替代语系。这三者缺一不可,循序渐进,长此以往可以改善自身自动化思维的缺憾。
打造心理免疫系统
积极心理学研究证实,持续21天的优势识别训练可显著提升自我价值感:我们可以每天记录3个“成功微时刻”,例如:婉拒不合理请求、完成运动目标等等;我们也可以绘制“心理资源地图”,标注自己的核心优势与支持系统;我们还可以设计“认知抗辩模板”以应对常见心理攻击。
重塑大脑自护模式
1.生理锚定法:设定每日“心理氧吧”时段(如晨间7分钟正念呼吸),通过重复强化形成条件反射
2.感官再教育:在焦虑时启动五感安抚程序,比如触摸纹理物件、嗅闻安定香氛、凝视动态流体
3. 行为预演技术:用“未来自我对话”增强心理韧性。比如我们可以想象五年后的自己如何看待当前的事情,虽然不置可否,仍然刻骨铭心
接纳完整的自己
允许脆弱存在:负面情绪是心理的“保护盾”;
接纳改变节奏:成长本就需要时间沉淀;
建立辩证认知:脆弱不影响你的整体价
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正是重新审视“爱自己”的契机。别再让“爱自己”停留在朋友圈文案里,从今天开始,用科学方法开启这场专属你的心理建设之旅。无论是拆解自我否定的念头,还是搭建内心的防护墙,每一个小行动,都是在为心灵注入能量。大学生们,你远比想象中更值得被温柔以待,让我们一起以科学为笔,在青春里书写最动人的自爱情书!
-吉财学工新媒体中心-
编辑 | 时雪晴 袁惟楚 杨翼瞳 程清清
初审 | 周小琳
复审 | 高燕
终审 | 赵彦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