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 爱,一直都在
发布日期:2007/03/14 作者: 点击数:[]
母爱,我想应该是博大的、是无法言喻的。
小时候,我觉得我是个罪人。我的出生,是致使我们一家四口身无分文的搬离他们原先住的那个大家庭的唯一原因,那种一年只能吃上一瓶1000ml食用油的生活我记得已经不太清楚了,可是生育两个女儿给母亲带来的伤痛却令我刻骨铭心。那一年,对母亲的服从在我生命的旅程中打上了烙印。自此,母亲的一个眼神、一声叹气,对我而言都像是电视上的圣旨,是不可违抗的。
8岁的时候。母亲为了接我上下学,特意去买了辆自行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很多人同学都不解,为什么母亲不让我直接坐公交车?几年后,父亲告诉我,当年他也希望我自己做车上下学,但母亲坚持自己送,理由就是下了汽车,仍旧要通过一条马路。为此,我撼然。
10岁的时候。我向母亲拿50元参加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她拿了100元给我,于是几天后我成了唯一一个四年级的学生还要家长陪同春游的“笨孩子”。我不懂嘲笑声为何声声入耳,但依然很开心的同母亲分享游玩的幸福。
15岁的时候,那一年我参加中考,母亲每天都会比我早起一个小时;我不关灯睡觉,母亲那边的灯也就绝对一直亮着。记得有一次,在学校听同学讲鬼故事,晚上回来不敢睡觉,所以灯就开了一宿,后来才知道,母亲竟然一夜未眠。所以直到现在,我对鬼故事依旧耿耿于怀。
18岁的时候,同桌男生打电话到家里。母亲“查完户口”,还不时的提醒我为他省点儿话费,并在我身边晃来晃去,不肯让我消失在她的视线之外。考上了大学母亲坚持陪同父亲把我送到现在学习的城市,从此,我成了母亲心中最大也是最远的牵挂。一周三个电话似乎仍旧无法汇报我的全部生活状况。当然,假期更不用提及,那些很好的兄弟已经很多年未见了。
我曾经也试图给母亲听张韶涵的那首MamaMama,可她只是笑而不答,最多只是说一句“白养你了”。那些天,我总是在想,母亲真的懂了吗?她懂得我想挣脱她的束缚,去追逐我向往的生活吗?但是除了遗憾,我又还能说什么呢?
直到有一天,在书店买了一本《父母生前一定要做的39件事》,她读完,才真正开始不再对我“纠缠”,把大部分的自由还给了我。
时间慢慢过着,渐渐的,我释然了。终于,我读懂了母亲,事实上,她有她自己的方式------过分呵护我,那只是她爱我的一个表现。一个平凡、乃至平庸的女人,选择了用她自己的方式爱她的孩子又有什么错?当她看到女儿买给她的书的时,她决定还自由给她,仅仅是一本书,证明女儿长大了,她可以放心的让女儿在女儿自己的人生中翱翔了。
这一切难道不是爱的包容吗?和母亲相比,我又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无知啊!面对过去没能和好朋友在一起的假期,我并不感伤,不是因为不愧疚,而是现在我知道:我这辈子注定对一些人是要亏欠了,只要这个人不是母亲,我的心就能坦然了。
生命是需要空气、阳光和水分的;生活同样是需要自由的。可是人生匆匆,我知道我也许只是别人窗外的风景,可却唯独只是母亲心中充满风景的梦想。
我需要自由,也曾幻想着:在大海边,我可以挣脱父母的手,乘着望不到尽头的迷茫,自由自在的去疯跑,然后像风筝一样越飞越高远……梦醒后,我懂得我不可以用“故作”叛逆向最爱我的人证明自己可以幸福地生活,以怨恨与伤害回报母亲的恩德。生命是有限的,自由、快乐、个性仅仅是生活的一个方面,亲情、事业、责任等许许多多的方面都需要我们的精心“营造”。如果说我是风筝,母亲是线。由于风筝的存在,线的梦想才有了追逐的价值,然而如果抛弃了线,风筝飞得再高远,茫茫的星空中,也会成为一个孤独的孩子,不知前方的道路该何去何从。
所以请相信,无论方式如何,母爱,是一直都在的。(经济 李丽雨)
主编语:年龄上的差距、时代的变迁,我们和父母之间也许会存在着“代沟”,一味的挑剔和埋怨只能使它更深更宽,而理解和宽容会架起一座桥梁,让亲情的温暖伴随我们一路的成长。所以,不要忽略长久以来一直停在身边的平凡的爱吧,因为爱本身就是一堆细节呀!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