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是一个从单纯走向繁杂,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裂变时期,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单纯、幼稚,却又渴望长大、成熟。当获得成熟与相对独立的同时,他们不得不扔掉单纯的率性,以及与生俱来的依赖心理。
第一年的大学生活并没有给我留下美好的印象,相反,新的困惑却不少。
我的成绩不是太好,上的学校也是专科学校。刚到学校时家里人都说我填的专业并不好,于是就到学校把我调了专业。紧接着住宿的问题也出来了,专业调了,可宿舍没换,我和不同专业的同学住在一起,我来来去去都是一个人,没有共同语言,没有共同的学习内容,各种各样的事情要我自己去做,我很孤独,在哪儿都感到很拘束。我没有朋友,看到那些住在一起的同学三五成群地去做事情,我心里好难受,开会时我总是尽量坐在后面,结束会议我就头也不回地逃回宿舍。我不和任何人讲话,老是无法融合到同学们中间去。这样的独来独往,让我愈发没了自信,也影响学习。
上面就是一位去年刚上大一的学生的心理求助,他讲述了自己因不适应大学生活,而带来的心理困扰。
每一名即将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都曾有过一系列关于大学生活美妙的联想:幽静的林荫道,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阶梯教室,笑声朗朗的宿舍楼,还有“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然而,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年学生来说,要在最短的时间里适应既新鲜又陌生的大学生活,无疑是对自己心理素质和能力的考验。在这一时期,很多大学新生感到迷茫、困惑。学生们的这种心态常常被人们称之为“大一现象”或“大一的迷茫”。
入学之初,新生种种心理上的不适应,一般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对一切都感到无所适从。这些同学没有认识到自己需要在大学阶段如何成长,如何全面发展,结果蹉跎岁月,浪费了不少时间。
②跨过了高考这个门槛后,当面对更广阔,复杂的生活时,不但没有从心理和生理上做好迎接更大困难的准备,反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幻想着能轻松度日。
③有些同学在高考中没有把握好,与理想的大学或者专业失之交臂,精神颓废,从而失去了成就自己的机会。
这种心理不适应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其存在时间因新生心理素质的好坏,而有长有短。所以,新生入学后的心理调适,自我适应必不可少。
1.新生要正确认识、评价自我,给自己重新进行角色定位,扬长避短发展自己。
2.培养独立学习、生活的能力,积极寻求外部支持。
现在的新生多为独生子女,自理能力差,又远离家庭,一般会不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入校后,新生应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在生活上,要逐步学会独立自理,如在生活、学习作息上合理安排,学会自主理财。在为人处事上,也要有独立能力,面对选择,要独立思考作出抉择。与人交往时,不要人云亦云,唯唯诺诺。在学习上,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学会独立思考问题。
3.要学会与人相处,调整人际关系。
新生入学,常常会由于人际关系复杂,交往受挫而引发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与同学发生不快与矛盾时,应通过换位思考来冷静处理。关心热爱集体,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间的关系。总之,要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与人交流沟通、相处。
4.重新确立在大学的学习、奋斗目标。
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会使心里只想集中于一簇,这样无形中会转移注意力,削弱心理问题对自身的影响,摆脱因不适应而带来的困惑。并且有了明确目标,就有了内在驱动力,可促使人变得积极向上,从而更有利于克服各种心理问题和疾病。
因此,为了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新生应积极调整心态,对自己要有一个再认识:不因生活环境不适应而产生失望感;不因人际关系不适应而产生孤独感;不因在中学时的优势消失而产生失落感;不因对学校管理制度不适应而产生压抑感。在大学里有心理卫生机构,可争取参加有关的健康讲座、心理咨询等活动,帮助自己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