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期] 你在作弊吗?
发布日期:2009/04/12 作者: 点击数:[]
|
案例:
小睿在大一的下半学期的考试中便挂上了两盏红灯,现在又要面临考试,小睿非常紧张,很担心再次亮红灯。但一看到眼前那厚厚的一摞书,小睿便感到无从下手。经过多次思考,小睿携带小抄,但又害怕被抓到,所以感到异常矛盾。
分析: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正在以其相当的重力压迫一大批像小睿这样的学生,使考试作弊成为一种充满魔力的诱惑。
考试作弊的不利影响不仅在于影响学校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察,影响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更为重要的是作弊的负面心理效应对个体心理健康的成长极其不利。下面我们就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动因以及如何看待和克服做一简单的探讨。
一、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几种典型心理
1、功利心理:有的学生把帮助别人考试作弊当成社会交换的筹码,通过帮助别人作弊,达到获得别人尊重、情感、某些承诺甚至获得物质利益的一种方式。
2、虚荣心理:有些学生平时表现不错,有的是学生骨干、有的是历年奖学金获得者,他们考试作弊是为了得到更高的分数以保持荣誉和评奖评优,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3、盲从心理:由于目前的社会还缺乏一个健全的诚信体制和诚信环境,导致考试作弊在很多高校成为一种客观的存在。受“趋众心理”的影响,有的大学生也会随波逐流。
4、投机心理:少数学生跨入大学后,学习失去了目标。平时怕吃苦,学习不努力,到了期末考试就动歪脑筋,想用投机取巧来坐享其成。
5、冒险心理:有些学生由于学习态度和基础较差,几个学期下来,成绩趋弱、面临退学,这时面对家庭和前途的压力,会自动产生作弊的冒险心理。
6、不平衡心理:有些学生看到别的同学考试作弊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便感到考试不公平,产生心态不平衡,进而也加入到考试作弊的队伍之中。
二、直面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警惕作弊心理和行为的发生的办法:
1、不断强化良好的自我意识,塑造诚信人格
所谓自我意识,简单的讲就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大学生良好自我意识应当包括自知、自爱、自尊、自制等。大学生只有不断在平时的生活中完善自我意识,树立乐观、成熟、诚实的品性,才能达到完美人格的塑造。
2、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动力,学会学习,注意平时积累
大学里学习目标的明确是至关重要的。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学习动力的的提高和学习热情的激发。大学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被灌输和积累,而应是学会学习、掌握自学的技巧。大学生怎样才能遵循记忆遗忘的规律进行学习、合理安排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这些都是非常值得大学生注意的事情。只有平时认真学习,遵循学习的规律,做到循序渐进、厚积薄发,才能使自己树立自信,笑对考场,而不用去作弊。
3、注意对考试认知的调整,理智看待考试及其结果
心理学研究发现,应激和挫折本身并不是导致情绪障碍和行为偏差的直接原因,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看法、解释、信念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和行为的直接原因。很多大学生对考试的本身以及考试不及格等引起的后果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考试失败就意味着人生的失败、考试失败会对不起父母朋友、一次考试失败就意味着前途彻底黯淡等等。大学生如果能合理的转变自己绝对化的、以偏概全的认识事物的模式,那么,就能够有很好的心态面对考试及面对考试的结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