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预约

当前位置: 心理健康> 心苑> 正文>

[第二十七期] 突发灾害恐慌心理的应对

发布日期:2009/10/21    作者:     点击数:[]

案例:

2008512汶川大地震,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悲痛与恐慌。今年320日四平市发生了4.3级地震,长春有震感。虽然地震的级数较小,未有人员伤亡,但却造成了许多同学惶恐不安,夜间失眠,害怕晚间有地震突然来袭。更有甚者,会在脑海中形成四川地震的场面,从心底产生极度的恐惧。

专家分析:

对于遭受震感的人,产生恐慌等一系列身心反应都是很自然的,也是很正常的。因为不确定性和应急性,是地震等重大突发事件的重要特征。

当灾害发生时或者听到关于灾害的传言或预报时,面对大自然的重大的灾难,特别像地震、洪水、火灾等突如其来的灾难,人都会表现出恐慌心理,因为这些灾难事件大大威胁到了我们普通民众的人身安全。面对强烈的危险刺激,人们都会产生心理的恐慌,并且表现出恐慌行为。

地震心理学上有一个“12秒自救机会”,即地震发生后,若能镇定自若地在12秒内迅速躲避到安全处,就能给自己提供最后一次自救机会。日本曾有统计,发生地震时被落下物砸死的人超过被压死的人,可见冷静和好心态就是逃生力和减灾力。

保持良好心态,往往能规避突发事件所带来的灾害。人在遭遇突发事件时,不同的人心理反应是不一样的,心理素质较好者,也会感到紧张害怕,但大脑清醒者,肌肉有力,反应敏捷,行动有力;心理素质不好者,如平素胆小怕事者,见灾难临头会目瞪口呆,不知所措,不知赶快逃离,最终遭致危险。

那么,出现恐慌情绪后,我们应该怎样保持良好的心态,减少恐慌情绪呢?

第一、要正确认识过度恐慌心理的危害。过多的心理不适和恐慌,会影响我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第二,充分利用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所谓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指的是个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

第三,设法获得准确信息。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可以减低焦虑或恐慌的程度。

第四,要认识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的情绪,并且承认接纳自己的情绪状态。不要因为不好意思或忌讳,而逃避和别人谈论的机会。不要强迫自己去遗忘,伤痛会停留一段时间,这是正常的现象。如果有任何的需要,一定要向老师和学校表达出来。要尽力使自己的生活作息恢复正常。

第五、尽可能地保证睡眠、休息和基本饮食。

第六、积极寻找专业的心理帮助。

同学们,人类是在灾难中生存和发展起来的。面对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突发事件,恐慌无济于事,也于事无补。这时如果我们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理性的反应,就能积极应对突发事件。让我们走出心灵困境,走出心灵创伤,重拾勇气,坚强快乐地面对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