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眼里,大学生们的生活应该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然而大学生由于压力而造成的心理疾病已经不容忽视。日前媒体报道某名牌大学毕业生,参加工作不到半年,近日突然在地铁里自杀。据了解,这位大学生在上学时就不与同学交往,毕业后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还是很少有机会与同事互相谈心。同时,这位大学生面对种种不顺心很少和家人沟通,把沟通的希望寄于网络,每天都坐在计算机前,在虚拟的空间里交流,从此这位大学生的生活越来越封闭,对生活、事业感到绝望,最后选择了自杀。
在学生心理问题中,人际交往已经成为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因素。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纪宏教授向记者介绍,每个人都有和他人进行交往的需求。然而,一些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由于性格内向等原因,在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不知所措或无法和别人较好地沟通,时常是大学生踏着铃声进出课堂,下课后回到宿舍,由于宿舍是一个陌生的环境,许多从没离开过父母的大学生由于不适应集体生活往往走向自闭,有的甚至由于不能处理好同宿舍同学和同班同学的关系,而觉得生活缺乏乐趣,在以后与人交往时表现出敌意。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大学生寄希望于互联网,在网上倾吐衷肠,纪宏认为大学生如果长此以往,就会导致这些学生性格孤僻或少言寡语,患上抑郁症,甚至出现自杀的倾向。
大学生如果不能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必将“走火入魔”,纪宏在多年的心理咨询中发现,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一般是由于大学生不善交往。由于大学生不善和不主动与他人交往,这类学生感到孤立,自我心理压力较大,生活态度不乐观,遇事从坏处着想,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或过于自负,对同学和老师的话过于敏感,这样容易导致心理疾病。据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北京市大学生中有16.5%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此前对全国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还表明,有28.7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问题。
纪宏介绍说,要想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困难。首先,自己要走出去接近他人,这时可以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比如加入学生会等一些社团组织,增加自己交往的信心,第二,可以请心理医生帮忙,进行简单的人际交往训练,此外还可以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