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虽然有个体性,但绝不是孤立的。人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动物,个性是在社会群体交往中体现出来的,同时具有个体性、独特性、相对稳定的心理模式。古罗马著名学者西塞罗所讲的个性的含义是:一个人表现在别人眼中的印象,以及在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的角色,表示人的尊严和优越。所谓别人眼中的印象,就是个性的社会群体性。
所以,人际关系是否正常,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展开,生活是否和谐,是否得到大多数人的尊重和认可,作为其个性是否健康的评价标准。这就是个性的社会性,脱离社会群体的个性是不存在的。
个性障碍是一种异常,是妨碍其与大多数人的人际关系,或给本人造成痛苦,甚至造成社会危害。因而容易激起多数人反感、蔑视的个性容易破坏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不利影响的个性就存在一定的个性障碍,需要个人做出符合社会群体利益的改善、符合个人成长的发展。
首先要了解人的心理特点
为什么要发展自己的个性来适应社会群体,而不是让社会群体做出改变来适应自己呢?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心理学研究都得出一条公理:人是不能改变别人的,除非他自己愿意改变;人只能改变自己。
个性障碍的主要表现为自己拒绝做出改变,只要求其他人先改变,结果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给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麻烦。需要改变的个性是大多数人所不能接受的个性,而不是个别人不能接受的个性。
其次要学会“照镜子”
学会“照镜子”就是认真看待大多数人眼中的自己的个性是什么样子,从得到的反馈信息中总结自己个性方面的缺陷,逐步加以改善。
这种反馈信息可能与自己的主观体验不符,这就需要调整自己的主观感觉,因为社会中的自我,就是别人眼中的自我,具有社会客观性,我们不能控制别人怎么看待自己。
第三,避免个性发展误区
个性的社会性,决定了健康的个性是为大多数人所接纳的,有利于取得正常的人际关系。但绝不是说,发展自己的个性是为了取悦别人,这里所说的正常或者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指不损害他人利益。发展健康良好的个性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发挥个人潜能,培养良好的工作、生活能力,为了每个个体生活的更快乐、更美好。如果失去了自我,在个性上变成附庸,那就发展成了个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