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每个人来说,在灾难中活下来是一种幸运,但不可否认的是,地震所带来的后遗症,不仅仅是震后的生存问题,更可能伴随终身的心理问题。
地震发生之后,当我们把关注焦点放在房屋、医疗、公共设施重建的时候,还应当看到,灾难带给人们心灵的创伤不能忽视。
研究表明,相当比例的受灾人群可能会出现各种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通常,在突发灾难初期,大多数会产生一些心理与行为反应,如恐惧、悲伤、焦虑等负性情绪,以及一些不良躯体症状如疲倦、失眠、发抖、噩梦、心跳加快等。这些属于“不正常情境下的正常反应”,在灾难之后一年内,大部分人都能够慢慢恢复,但仍有一部分人恢复较慢,而有约5%的人将持续终身。
灾后两个月的调查表明,心理出现应激相关症状的人占18.6%,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出现抑郁和焦虑的症状并持续相当长的时间。长期遭受心理创伤又没有接受及时干预和治疗,将可能导致人们的心理行为失衡,出现重度抑郁、焦虑症,长期物质成瘾,有自杀的想法或行为等。更重要的是,这种心理灾难不仅影响一个人的生活,甚至会波及与他相关的人,最终影响个人的社会关系和正常社会功能的发挥。
有关专家认为,现在迫切需要在地震灾区建立长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高危人群进行密切跟踪和长期救助。其实,从汶川地震开始,灾后心理干预的机制已经形成,除了专业团队,许多从事心理辅导的志愿者赶赴灾区,及时地为受灾民众进行了心理辅导。
心理危机干预好比一根拐杖,成功的心理干预,不是抹去灾害的这段记忆,而是把记忆置于受害者心理承受范围之内。可以肯定地说,地震灾后在全国迅疾掀起了心理救援的热潮。心理志愿者们潮水般地涌来,对于及时抚慰生者的心理,减轻丧失亲人撕心裂肺的痛楚,缓解精神重压,委实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心理的压力和疾患,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彻底消解。
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中,遇难者忌日是悼念逝者最重要的日子,也是心理问题最突出的阶段。一方面,长期持续的抗灾和重建的身心俱疲,导致灾区干部群众肌体免疫力出现下降,另一方面丧亲之痛思亲之情也与日俱增,容易导致精神抑郁失常。国际华人医学家心理学家联合会理事长邓明昱教授就认为,在地震这种创伤性事件后,事件导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最为严重,这种障碍是一种延迟性、持续性的身心反应,而且自杀的危险性很高。建立长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高危人群进行密切跟踪,同时普及心理干预知识,公众发现征兆及时报告专业工作者,已成为地震灾后重建的急迫任务之一。
没有人会怀疑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的万众一心,相信在灾难面前,我们一定可以走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