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预约

当前位置: 心理健康> 心苑> 正文>

[第四十一期] 如何看待网上心理测验

发布日期:2010/12/15    作者:     点击数:[]

如何看待网上心理测验

心理测试的诱惑力究竟在那里呢?

1991年,三位美国心理学家汇总多种心理测量工具,编辑出版了《性格与社会心理态度测量》一书。在该书的序言中,主编特别提醒购书者:千万要把此书绑在书架上,以免丢失,因为在美国的许多图书馆中,刊登有心理测量工具的书刊最容易被人偷走。这个提醒确实反映了几年前心理测量的状况,在那时,心理测验还披着神秘的面纱,按照规定,各种测量工具如同机密文件一样,由心理测量专家小心保管、控制使用。

如今,互联网改变了这一切。在网上,心理测验已经成了随处可见的家常菜,而且免费品尝。看来,当今人比10年前幸运多了——如果想获取心理测量工具,根本不必冒着风险去“窃书”,只需要上网点击即可。有的网站还提供在线心理测验,你按照要求做完一些题目,就可以即时得到测验结果。

专业的心理网站将心理测验搬上网,目的不外乎三个:

一是普及,即利用网络的便利性来普及心理学和心理测量的知识;二是推广,即促进心理测验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让人们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三是利用网上资源,为编制新的测量工具收集大量数据,这意味着你在享用网上免费测量的同时,也义务地当了一回被试,帮了测量专家一个忙。

不过,在绝大多数非心理类的网站,心理测验往往被当作调味品,以吸引网民,争夺眼球,提高网站的访问率。在利益驱动下,将科学的心理测验与非科学的星座、属相等等扯在一起,也就不足为怪了。

人们为什么爱照“心灵之镜”呢?

在工作紧张、充满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但在我们中国文化里,人们有了心理困惑,更愿意自己独立寻求解决的方法,用心理测验来吸引人无疑是高招一个。在我们这个推崇“一切从心开始”的年代里,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从自然界中淘金已经可遇而不可求,于是实业家希冀从虚拟的空间中淘金,普通百姓则拿自己开练,追求“自我炼金术”——不断地改善自我,提高自我。同时,紧张的职业生涯、快速的生活节奏,又使一些人忙得“分不清欢喜和忧伤”,不知道自己的模样。这一切都使得了解自我变得越来越重要,许多人都希望给自己的心灵照镜子。另一方面,我们这个时代越来越崇尚“精确”,一些人倡导用数字来量度一切,社会的发展状况要用精确的指标来衡量,人的心理活动也要用数字来表征。学校招生,企业招人等过程越来越依赖于量化的结果,活生生的人变成了一个个的数目。可以说,在今天,心理测量已经成为人们认识自己和了解他人的重要方式。网上流行“心灵之镜”。正好迎合了大众的心理需求。

网上的心理测验真的如同明镜高悬,能够让人们看清自己的内心世界吗?

对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如上所述,提供心理测验的网站有两类,相应地,网上的心理测验也有两类。大多数专业的心理网站提供的是正规的心理测验——它们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测量工作者,按照严谨的科学程序,收集大量数据。精心编选题目,经过信度、效度等方面的检验,并确定测验常模之后,才公之于众的。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测验可以给人们以心理帮助。但是,按照专业的要求,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类测验要在测量专家指导下进行,结果也由专家来解释,不能随便使用。也就是说,这种测验往往只适合于特定的人群。

另一方面,大多数非心理网站上用来做调味品的“心理测验”,充其量只是心理游戏,顶多可以说是“趣味心理测验”,根本不能作为科学的心理测量工具。换句话说,它们是哈哈镜,你如果用它们来照自己,最好抱着游戏的心态,不可全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