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感恩
生活中不能没有感恩之情。
我们从母亲、从爱人、从亲友那里得到生命、亲情、食物;我们从他人那里获得群体的沟通、社会的互动以及机会和荣誉,才使我们有了聊天、座谈、访问、会议、竞争、比赛……我们因此不会感到孤独和无助;我们还从我们历史的祖先那里继承了文明,我们才有了智慧和物质的财富;我们也从前辈那里继承了美好的习俗与制度,才使我们有这样的合理的秩序和关系;更广泛地说,我们从大自然中获得了维持生命的食物和营养,更是应该感恩不尽呵。
杭州灵隐飞来峰脚下有一块很小的石头,上面刻着四个字——“知足长乐”,它也在言说一种人生境界。我觉得西方的“感激恩赐”与中国的“知足长乐”之间有着某种微妙的联系与差别。
“感恩”就是“感激恩赐”,英文就是Thanks Giving。如果说“感恩”是对“获取”的一种生活体验的话,那么,在中国也有一个相对于“获取”的相关词语,叫“知足长乐”。这里的“知足”就是克制欲望,意思是克制欲望才永远快乐,这是中国式的一种人生哲学。而事实上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要求克制欲望只是儒家的伦理要求,而不是事实陈述,没有这样境界的人是做不到知足长乐的。让人去履行一项他们本身能力范围内所无法做到的义务,则是违反人性的。
西方伦理的现实性恰恰在于它基于人性的特点与西方“感激恩赐”相比,咱们“知足长乐”的境界属于世俗的伦理境界,却恰恰是最不容易普及于世俗社会的。尽管这种伦理要求是世俗的,可是它又因为过高的不现实的伦理要求而使得这种要求无法成为普遍的社会成员的行为规则,而只能是极少数修炼成功的圣贤的一种精神境界。西方的“感激恩赐”是先验地设定上帝的存在,人类得到的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和恩赐,这里并没有作伦理要求,而是把一切归于上帝,要求每一位信徒乃至全体社会成员只要做一件谁都能够做到的事——表示感谢。尽管“感激恩赐”是基于宗教的一种境界,可是它却恰恰是最容易被世俗社会接受并成为普遍的行为规则,通行于凡俗世界。
懂得感恩,才会忘记埋怨、放弃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