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预约

当前位置: 心理健康> 心苑> 正文>

[第四十五期] 会永远爱你的那个男人

发布日期:2011/06/19    作者:     点击数:[]

 
对父爱最深情的感受时来自著朱自清的《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这段文字,每次想起,都会悸动而难忍酸涩。父亲,似乎这个词在孩子口中,总是跟在妈妈后面的。他的沉默,他的黯淡,他的默视,总会在我们急需喧嚣的青春时代变得无关紧要。父亲,是个力量的代名词,“爸爸,拧一下这个”,“爸爸,水龙头坏了”,“爸爸,来接我吧,我带好多行李呢”。其实在心底,我们一直需要父亲。小时候,坐在他的肩头上,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看到繁市。长大后坚信着,爸爸会站在自己身后,永远温和的看着自己,包容自己。
父亲,是站在母亲温言细语后的那棵大树。撑起我们的世界。
“慈母严父”是大多数中国家庭的模式。父亲总是唱白脸的那个,我们看得到父亲教育完自己时的严厉,却看不到背后,父亲眼中的心疼与自责。在这种矛盾中,父亲在我们心中有了一个越来越奇怪位置。疏于对他说爱,疏于对他说心里话,疏于关心他的情绪。
或许是父爱太过特别,父亲太过不会表达自己。年轻的时候,总是无法感受到父亲的那一汪深情。在成年后,在自己也成了父亲、母亲,在自己也对孩子说那些当初听父母说过的话,在自己也开始老去,便会理解了父亲那不显山露水的爱。作家龙应台在《目送》一书中,写了两件小事:儿子16岁到美国当交换学生,在机场,她看着儿子通过护照检查、进入海关,背影倏地消失,没有回头;多年后,她父亲在医院的最后时光,她又看着轮椅上被护士推回房的父亲背影。她开始理解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并在文中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样完全私己的情感,剥露在我们面前,至简至深。
想起自己来读大学时,因为第一次离家这么远,竟有些惧怕。找了个微不足道的理由,大声的哭。爸爸默默坐在旁边,久了之后,发起脾气:“谁让你报这么远的学校?这回知道哭了……”。记忆里,爸爸第一次那么大声的对我说话。一时之下,吓得我噎住了哭泣。到学校后第一次往家里打电话时,妈妈对我说:“你走的那天,你爸爸一夜没睡,大半夜的下楼转悠去了,嫌家里太冷清,说睡不着。”我还宽慰这妈妈:“就说嘛,世界上最爱我的男人还是我爸爸吧。”其实,那时已经泪流满面。
父爱是一股暗流,源源不断的涌动着,充满力量。这个世界上会永远爱你的男人,就是父亲。如果有来生,还做他们的孩子。
金融学院 普天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