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辽宁省朝阳市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父亲在我不满三岁时就去世了,当时妹妹刚出生两个月。一家人的生活只能靠母亲一人。
在我的人生中,我最感谢的是母亲,家里虽然贫穷,母亲宁肯自己受苦受累,也要让我能读书成才。13岁时,我考上了离家50里地的公社中学,在校住宿,不必像以前一样一放学就上山砍柴了,但我知道,每月3元钱的伙食费,是母亲用一个个舍不得吃的鸡蛋换来的。在母亲看来,无论是第几名,不是100分就不算是好成绩。所以我更加努力学习。
初中毕业时,根据我的学习成绩,校长和老师们都劝我考重点高中,以后再考重点大学,而我所憧憬的路也是如此。可是我知道,因过度劳累母亲已疾病缠身,她舍不得那几分钱的药片,咬着牙硬挺着下地干活,她把苦涩的泪水趁我们睡熟时默默地咽下,而在我们面前却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每次接过母亲给我的生活费,我觉得接过来的是母亲一滴滴的血。我知道,如果我上高中,妹妹就要辍学务农,否则母亲无力承担两个人的学费。要想继续学习,还有一条路:上师范,这样可以不用交学费、书费,还能得到一定数量的助学金,妹妹也可以继续读书了。于是我报考了中等师范学校。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重大的、情愿而又不情愿的选择。
入中师刚半年多,一天上午,我们正在上课,班主任老师把我叫出教室,递给我一封电报:“母病危速归。”当我急急下了火车,又在夜间步行70里赶回家时,我的母亲已在一天前闭上了眼睛。母亲走了,而我那曾无数次设想过的如何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希望,在这瞬间破灭了。
妹妹摇着我的手说:“哥,咱俩怎么办呀?”是啊,我们靠什么继续生活、读书呢?我像一个大人一样,卖掉了全部家产,还完埋葬母亲用的花费,还剩下600元钱。这点钱根本无法保证我和妹妹的上学花费,怎么办?都说人生是漫长的,但最关键的只有几步。读书,再艰难我也要读书!于是我把妹妹寄宿在亲戚家后,急忙赶回了学校。
助学金仅能维持我的吃饭,而日常需要的花费和妹妹的费用还不能解决,于是在课余时间,做过各种工作,打更,到车站当小扛……我没有星期日,也没有节假日,工作没有耽误,自己每学年的成绩都名列第一,连续四年被评为校三好学生。
转瞬间,四年的中师生活结束了。我知道,如果我上大学,妹妹读高中,费用比以往要更多。但我知道我是从家乡的山沟里第一个靠读书走出来的孩子,现在的水平仅仅能当一名小学的教员,我不想这么早就结束我的求学之路。继续走下去会更苦更累,可我想起了母亲那掩藏着苦涩的微笑,于是我终于选择了上大学的路.
进入大学校园,首先面对的挑战是外语,我只有初中的一点底子,中师又扔掉4年,我只能从零开始。每天早晨,同学们还在睡觉,我悄悄地爬起来,躲到墙角里一遍一遍地朗读。经过两年的努力,我顺利地通过东北三省三级和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这时我有一种体会:所谓的可望而不可即,有时是你毫无根据地强加给自己的。
自从母亲去世后,我是妹妹的唯一依靠。在妹妹眼里,我是什么事都能办到,任何困难都难不倒的,她的生活费用全部由我来负担。妹妹在县里的中学住宿,每逢假期来到我身边,积攒了一年的孤寂、苦恼,这时便从她幼小的心里倾泻出来。看着流泪的妹妹,我想起了苦难的母亲,心里酸疼,我也想和妹妹一起哭,可我是哥哥,我不能这样,我擦去她的眼泪,自己则像当年的母亲一样悄悄地咽下酸涩的泪水。我在妹妹面前装得大手大脚,不缺吃的,不少花的,唯恐她发现我手头拮据。我平时不舍得花钱买的菜,这时也给她买来。每次临走时,妹妹都流着泪不愿意走,我便狠着心训斥她。可送走妹妹从火车站回来,我的眼泪便情不自禁地流淌下来,我下决心要照顾好妹妹,以兄长之情弥补她失去的母爱。
我整日忙忙忙碌碌,为了生活,为了学业,为了工作。我失去了许多青年人的浪漫,可我不后悔,因为我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所以我不断提醒自己,一定要珍惜、把握住现在的一切。我不会低头,多少痛苦我都熬过来了,我所要做的就是奋斗,为了我所热爱的生活,为了给了我无数关怀的老师和同学,为了我的妹妹,更为了备尝艰辛养育了我而没有享受我一丝报答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