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预约

当前位置: 心理健康> 心苑> 正文>

[第六十七期] 读书的方法

发布日期:2015/05/05    作者:     点击数:[]

一、以理解代替记忆
  很多人都觉得课程理解了之后比较容易记忆。但理解其实并不是辅助记忆——理解是记忆的代替。理解了的东西就不用死记。但理论的理解有不同的深度,也有不同的准确性。理解愈深愈准确,记忆就愈清楚,而应用起来就愈能得心应手。所以读书要贯通——理论上的不同重点的联带关系要明白;要彻底——概念或原则的演变要清楚。
  要在这些方面有显著的改进,就要改变三个坏习惯。
  第一个坏习惯,就是上课时“狂”抄笔记。因为抄笔记有一个无法补救的缺点——无法仔细听讲。将不明白的东西抄下来,而忽略了要专心理解老师的要点,这样是得不偿失的。但若觉得只记要点都引起分心,就应放弃笔记。
 第二个坏习惯,就是将课程内的每个课题分开读,而忽略了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关系,理解就因此无法融会贯通。要改这个坏习惯,就要在读完某一个课题,或书中的某一章,或甚至章中可以独立的某一节之后,要花少许时间去细想节与节、章与章、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关系。能稍知这些必有的连带关系,理解的增长就一日千里。
  第三个坏习惯,主要是指大学生在选课的时候,只想选较容易的或讲课生动的老师。其实选课应以老师学问的渊博为准则,其他一切都不重要。跟一个高手学习,得其十之一、二,远胜跟一个平庸的学得十之八九。这是因为在任何一门学术里面所分开的各种科目,都是殊途同归。理解力的增长是要知其同,而不是要求其异。
二、兴趣是因思想的集中而燃烧起来的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会学得比较好。有些人总想着要在某科目上集中,才能产生兴趣。其实,我们可以培养出来的是集中的能力。无论任何科目,无论这科目是跟我们的兴趣相差多远,只要能对之集中思想,兴趣即盎然而生。
  对着书本几小时却心不在焉,远比不上几十分钟的全神贯注。认为不够时间读书的学生都是因为不够集中力。就算是在大学,每天课后能思想集中两三小时也已足够。要培养集中力也很简单。第一,分配时间——读书的时间不需多,但要连贯。明知会被打扰的时间就不应读书。第二,不打算读书的时间要尽量离开书本——“饿书”可加强读书时的集中力。第三,读书时若觉得稍有勉强,就应索性不读而等待较有心情的时候——厌书是大忌。要记着,只要能集中,读书所需的时间是很少的。
三、问比答更重要
  很多学生怕发问的原因,是担心老师或同学认为他问得太浅或太蠢,令人发笑。但学而不问,不是真正的学习。发问的第一个黄金定律就是要脸皮厚,就算是问题再浅,不明白的就要问。无论任何人,只要能给你答案,你都可以问。
  从来没有问题是太浅的。正相反,在学术上有很多重要的发现都是由几个浅之又浅的问题问出来的。很多作高深研究的学者之所以要教书,就是因为年轻学生能提出较为简单的问题,往往是一个知识太多的人所不能提出的。若不发问,就很难学得其中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