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预约

当前位置: 心理健康> 心理美文> 正文>

【心理美文】无限接近自己的极限

发布日期:2018/10/18    作者:     点击数:[]

无限接近自己的极限


每一个跑友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对于一个从来没有跑过步的人,哪怕只是跑23公里,第二天也会出现肌肉酸痛等反应,而对于常年坚持跑步的人来说,一次跑个10-15公里,第二天身体也不会有任何反应,这是为什么呢?道理其实不复杂。

运动作为一种负荷,是对人体的一种刺激,当第一次接受刺激时,人体当然会产生反应,比如疲劳、肌肉酸痛,也就是“刺激——反应”,当反复接受刺激之后,人体由于具备适应能力,从而对于这种刺激就不再发生反应了,即“刺激——反应——适应”,当运动量不断增加时,也就是不断加大刺激的过程,从而不断诱发人体产生新的反应,接下来就会产生更高水平的适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运动能力就能得到不断增强。从只能跑35公里,到能跑10公里,半马、甚至全马。

以上讲述的就是运动生理学的经典理论——超量恢复。它是指运动持续一段时间后,人体会发生疲劳,但如果负荷合理,休息得当,经过一段时间后,你的运动能力不仅可以达到个人原有水平,甚至会超过身体原有水平。这个超出部分,就是你通过运动所获得的提高。打个比方,你原来配速到7:00时就会感觉很累,在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配速到7:00已经不那么累,这就说明你实实在在地获得了超量恢复。

超量恢复这一说法较好地解释了人为什么可以通过不断地训练,有效提高运动能力,对于跑者而言,就是通过不断地增加跑量或者提高配速,来提升自己的耐力,这背后其实都是“超量恢复”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发挥作用。

如果按照超量恢复理论,人体运动能力就能无止境的增长,这怎么可能?

“超量恢复”是经典理论,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这种理论也存在重大缺陷,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假定负荷和实施负荷的时机都没有问题,训练者的能力可能出现无限制持续增长的趋势,这显然是不符合大多数事实。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100米跑,如果想把成绩从20秒提高到15秒,可能稍微训练一下就能实现,但是对于那些成绩在10秒以内的选手,即使经过了大运动量、大强度、十分艰苦的训练,成绩提高0.01秒也是十分困难的。也就是说,水平越低,想要提高相对容易,水平越高,想要提高就困难得多。因为此时你已经无限接近您的天花板。

每个人都有自己能力的天花板,我们能做的是无限接近,而不是捅破它

人类即使再怎么训练,恐怕也跑不过猎豹,只是人类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这就意味着在人类总有自己的极限,虽然很多运动项目的世界纪录仍然在被打破,但往往打破的幅度都很小,想要打破也没那么容易,看看马拉松世界纪录多少年都难以被打破就知道突破极限何其困难了。

系统和科学的训练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挖掘人体的潜力,并使得这种潜力和能力尽可能接近“极限”,也就是天花板。有时科学技术的进步能让我们更接近天花板,而有时训练理念的革新也能让我们更接近天花板,当然系统和刻苦的训练是我们接近天花板的基本条件。

因此,跑友对于别人为什么跑得比我快,别人为什么进步比我大根本不必嫉妒,这就是人与人之间差异,以及训练的差异。你能做的就是安安静静地做好自己,尽自己最大能力接近自己的那块天花板。

多数情况下突破极限,都意味着极大的风险

一些跑友当成绩停滞时,往往期待通过增加训练负荷来获得更多的超量恢复,而很少考虑或者忽视其他原因。这时相当于你在不断试探自己的生理极限,使得自己处于满负荷训练的境地。这种训练就违背了运动训练的一般常识和规律,不仅不能够有效提高自己的竞技水平,而且极易造成过度训练和损伤。

用运动损伤来给跑友举个例子大家就理解了。

当我们进行运动时,肌肉骨骼就会承受、传递、最终消解运动负荷,当运动负荷恰如其分时,我们身体不仅可以承受,而且还可以变得越来越强壮。

当运动负荷达到身体能够承受的极限水平时,这时就有可能造成损伤,产生不适、疼痛、肿胀等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一种信号,告诉我们运动负荷有点大了,此时身体也会启动修复机制,还是有可能康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