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预约

当前位置: 心理健康> 心理手册> 正文>

【心理手册】当代大学生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

发布日期:2008/12/03    作者:     点击数:[]

如水按:隔壁单元的少华兄(人民大学新闻评论副教授)每周一给北青报写专栏,楼上的小汝为建设报写专栏,偶夹在他们中间,把博客当成自己的专栏。呵呵。马少华的博客今天博文贴出的是今天北青报的专栏文章——《削减可以削减的竞争》, 文中提到:还有一位网友“肃霜如水”的留言,更重地触动了我:“在大学里和同学可以如此,等到临毕业的时候,少华兄恐怕要给同学们恶补一下社会现实竞争的课程。”
    我不能给他们“恶补社会现实竞争的课程”,因为我自己并不在那些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之中。这使我看到了自己作为教师与学生的真正距离:那些激烈的竞争总是学生们自己去面对的。他们从激烈的竞争中走到这里,也要从这里走回激烈的竞争中去。甚至还没出门,在大学校园里就已经进入了激烈的就业竞争。即使一个狭窄的命题“学习本身是非竞争性的”可以成立,那么,这个学习的人,前前后后都是竞争性氛围,他能够保持多少(多久)从容优游的“非竞争”心态来学习呢? 
这是少华兄第二次将“肃霜如水”写进文章,上一次是写进了他的评论教材,前面的定语也是“一位网友”。呵呵,在此严重感谢少华兄对网友“肃霜如水”的宣传。我们可以诗意地栖居,也可以这样熏陶我们的孩子和学生,却不代表理想就是现实。理想和现实之间有太大的距离,有太漫长的路,恐怕是需要学子们清醒认识的。想起去年三月某天,在网络论坛看到一个帖子《急寻讲义-当代大学生任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内容如下:“最近接受一学校邀请,去给在校大一、大二学生开个讲座,主要是谈谈现在的就业形势及学生在大学里应注意的问题,望各为能给我出个主意,你们认为我应该讲哪些方面,有现成资料的请发送、、、,不甚感激!!!”于是写了下面这些,谨供参考。)
 
就业形势:
    一可以举一些案例;二可以举一些数据。比如:
    首先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现实中有这样一家公司,2005年要招23个岗位,在网络上发布了招生信息之后,短短的一个月之内收了1万2千份简历。多的时候每天上千份,招聘专员每天要拿着小推车去前台推简历。什么概念?平均522个人,选一个人参加笔试和面试。咱们礼堂里可以做多少人?咱们学校一个年级的学生是多少?大家想想看,这里开了一个就业的门,在座的能够先进去几位?这是什么?这就是就业形势!
    咱们再看一则最新消息:《九成单位谢绝新手 “经验”是应届生就业一道坎》。2005年3月23日无锡有一场招聘会,300家单位,提供的岗位近万个。在招聘现场,记者发现虽然各家单位对求职者的学历要求并不苛刻,但有近90%的单位在招聘简章上都打出了“需X年工作经验”或“有工作经验者优先”的条件。
    场内一家公司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之所以非要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是为了能快速上手。如今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企业没有时间也没有资金去培训员工,与其招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还不如招聘一些没有高学历的熟练工。另外,现在员工的流动性很强,谁也不愿辛辛苦苦培养了人以后,反而跳到其他单位去。况且,现在的大学生太多了,企业的选择机会也太多了,无论条件多高,不怕招不到。
    记者就此问题也咨询了相关专家,专家表示此问题应从两方面解决。一方面,在校大学生应在学业不耽误的情况下,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为将来毕业求职打下基础。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应适当改变一下用人观念,不能过分偏重工作经验,应该多吸纳、培养一些应届毕业生,毕竟应届生的可塑性强,且潜力巨大,相信会给用人单位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我们去要求用人单位对于大学生自己,没有任何现实意义。我们只能从我们自己这个方面来分析这两个案例,究竟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大学生应该注意的问题:

    网上还有一个最新信息:《四成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不满意 研究生“贬值”》 由广东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与华师大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共同进行的“2005年大学生择业状况及心态调查”结果昨日出炉。调查显示,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自我薪金期望逐年下降,而专科生却呈上升趋势;四成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不满意,国企对大学生最没有信心;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最缺乏实干精神。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最缺乏的素质是实干精神、专业水平、人际沟通。而大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分别是外语水平、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外企认为大学生最缺乏的素质是“实干精神”的比例最高,占38.9%。显然,在认为大学生最缺乏的素质这一问题上,单位和毕业生有不同的看法。
    大学生在“面对今年的就业形势你的打算”中,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占80.8%。在对单位的调查中,六成用人单位对“先就业后择业”表示赞同,但仍有三成多的单位对此持有异议,其中以国家企业为主,58.8%的国有企业表示不赞同“先就业后择业”。 
分析:用人单位对于这一举措表示“不赞同”的多是国企和外企。专家认为,由于外企在员工培训中投入较大的人力和财力,导致了外企在这一问题上持“不赞同”的比例较大;而好的国企存在外企一样的问题。一般的国企在竞争中相对处于劣势,希望可以留住更多的人才。 
     我给大家一些建议:
第一、 树立目标。就业目标也好,事业发展方向也好,职业生涯规划也好,这个目标你定的越清晰,越能够切合自己和市场的实际,你才能够有的放矢。目标设定之后,就是如何射击的问题。没别的,苦练基本功。所以——
第二、 在学校里要打好扎实的基本功。基本专业知识要过硬,就象盖楼房,学校里学的东西你看似用不上,其实是基石,打的越牢靠,楼盖的越高。多读书,读好书,读透书。死读书行吗?肯定不行,“百无一用是书生”“纸上得来终觉浅”。要怎么样?要到实践中去印证书里的道理。
第三、 多创造实践机会。在保证功课学分的同时,通过自己,通过关系,积极创造兼职和实习机会,要尽一切可能地争取去你所树立的就业目标的同类型公司和职位去锻炼,短期的还不行,只是皮毛,敷衍,一看就是走过场的。找一个专业岗位去义务帮忙,做的时间越长越好,没有半年以上,是不可能对一个专业的实际操作有较为深入了解,才会在实践中发现困扰你的问题,你需要思考,很可能需要再到书本里去寻找解决的答案。在这个读书、实践的反复过程中,你的思考能力、认知能力就得到了大大的增强。我刚才提到要“通过关系”,是我想讲的第四个要点—— 
第四、 注意建立并积累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
    有的朋友问:人脉是什么?人气又是什么?
    通俗点讲:
    人际关系是一张关系网,这张网和其他的网一样,由一些脉络组合交叉构成,一般的人脉有同学、亲戚、同事、同行、网友等等,一条人脉化成一个圈,许多的人脉化成很多个圈,圈与圈或者交叉、或者远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通过这些脉络、网络进行着。
    有的生意就是建筑在这样的关系网络之上的,比如直销、比如保险,除了陌生拜访之外,更多的是先要写下你的所有社会关系,也就是所有的人脉,然后在其中开发自己的机会。
    所谓人气,就是你的受欢迎程度,在你的这些圈子里,大家喜欢你的多寡,决定着你的人气指数,喜欢你的人多,表示你的人缘好,人气指数高,你做事情得到的支持率也就相对来的高。
    大家不要觉得不屑一顾,现实中很有用。在招聘的过程中,打招呼的事情是很多的,大家都打招呼,就看谁的招呼更硬。招呼硬还不行,还要你自己的水平过的去,自己不能塌台,这样才对得起打招呼的关系。
    人际关系就象是银行里存钱和取钱的关系。你投资是存钱,你运用了关系,就是取钱。你从你父母的帐户,从亲朋好友的帐户里取了钱,如果不争气,考试考的不象样子,分数最差,肯定不会选你。就算选进来了,不懂世故礼节,办不好事情,职业生涯发展也不会顺畅。
    第五、修身。大家读书上大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成才,为了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为自己、为家人、为社会创造价值。人才的标准是什么?一要看人品,二要看能力。我们实习锻炼的是实际操作的能力、做事的能力,建立关系网络锻炼的是公共关系的能力、沟通的能力。这些还是次要的,如果一个人的人品有问题,那么他做的事就要打问号,就可能不如不做,不如少做。在选拔人才上,也是人品好、能力强的,首先选拔;人品好、能力弱的注重培养;人品不好、能力弱的,一边放着;人品又不好,能力又强的,是最先被炒鱿鱼的对象。
    修身里边,先说心态的问题。现在的社会文化很功利,这就造成大家心气很浮躁,急于求成。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只有厚积薄发,是做学问,是真有水平。而一味地急噪,心里喧嚣着想成功,想发财,想找寻机遇,想天上掉馅饼,炒股票,买彩票,傍大款,这样的心态,种下的是苦恼,收获的是歪瓜,不会体会到真正的甜蜜,不会拥有真正的幸福,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所以对于年轻人,修炼平和的心态很重要。除了平和的心态,还要有积极的心态。《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第一条,就是积极的心态,能够一直坚持保持积极的心态,终其一生,肯定成功。平和和积极,并不矛盾。一种稳定的倾斜向上的心态曲线,就是你的职业生涯曲线。
    二要知书达理,举止有节,踏踏实实,成熟老练,这样的应聘者,哪家企业不喜欢?哪个老板不爱用?做什么不成功?人气来了,人脉有了,事业自然成了。
    三要能吃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如果要想有大的成就,挫折教育这堂课最好不要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