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可以参照现实,对生活有直接作用。可以说没有什么是知识里学不到的。
然而你也看到了,参照现实。参照现实。参照现实。也就是说,知识在引导你往现实里去,你必须打开门,带二百块钱,坐上文艺青年最爱的绿皮火车,到滚滚红尘里好好的感受下汽车尾气,看着你心爱的人开着宝马对你说了句:“做人要本分,不要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不然你永远无法知道什么是生活的残酷。
你看再多的爱情小说,背了无数个关于爱情的名句。什么更爱你苍老的容颜之类的。可是你连个恋爱都没谈过,谈也跟闹着玩似得,所以就别假装深沉了,你的深沉只是滤镜效果,去掉滤镜你还是你,还是那个对爱情没有一知半解,每天为煎饼果子加不加蛋而烦恼,见了帅哥美女只会流哈喇子的你。空谈误国,空想误己啊少年。
你可能会说这种深沉你理解了。其实完全没有,这些文字只是让你有了对美好的向往,然而你的感觉只是一些鸡零狗碎而已。就好像一个从古代来的土包子,趴在玻璃窗外看别人吃甜品,嘴里涌现出感觉,仅仅只是一包白糖加两个大番薯的味道。
所以书是不公的,你所能模拟出的感觉,受制于你自身的限制,当别人说出一段话的时候,凡是你没见过的,都是意淫而已。书中的世界有知识,有美好,有和我们不一样的生活。那里的生活充满新奇,告诉我们除了现实还有更为诗意的世界,也同时让我们认识到自己是个乡巴佬,没见过什么世面,需要现实的洗礼。
所以我经常说,读书不是为了获取意义。书可以引导你,也可以给你带来快乐。但就是不给你提供意义。意义没大家那么闲,它不为全人类服务。它是个高冷男,站在远方等你追,如果你还不麻溜的穿上你的淘宝爆款出门,你永远都看不到它。
“读了很多书,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每当看到这句话,就有一种见到傻瓜的即视感,如果你读过书,还出去见识了什么叫生活。就应该知道生活本来就充满不快,过不好就他妈对了。理解了这一点,人就会快乐很多,幸福很多。这种感悟是书上教不了的,走过来的人自然知道。
一:承受混乱状态
有人问我,牛逼的人为何牛逼。我想除了自身的聪明外,这样的人愿意承受混乱状态,而一般的人不愿意进入这种状态里。他们怕这个,怕那个,怕被困难带来的压抑,怕竞赛带来的自卑,还怕陷入感情会焦虑。少年,敢玩心吗?大部分人不敢,别说玩心了,多玩两毛钱的都心惊胆战。
人们通常更乐意逃避而不是面对。这里有一个误会,他们认为人受了刺激要崩溃,然而使他们崩溃的只能是无法接受现实。一件事情只有被解决了才能让人安心,败了,会自我反馈,把期望值和进度调节到一个正常值。成了,那自然不用说,自我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升,站在里更高的地方,以全新的视野审视生活。
没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不敢进入混乱状态的人,天天在深夜里痛哭。表面上看规避痛苦是理智,实际上逃避现实。生活中有些东西是避免不了的,奉行王八主义也救不了你,该来的还是会来,不可抗拒。你自身的期望在推着你往前走,而一个王八是走的很慢的,等别人来踢你两脚的时候你是要尿裤子的。
很早之前有人提醒我,说你每一次的比较大的进步,都是抑郁症爆发之后。但是大家别想歪了,别以为真需要得这个病。这里的重点是,我抑郁症,一旦加重就说明承受了压力,而一旦走出来说明我解决了这些问题。那为什么我的病情突然严重了呢,因为承受了之前从未有过的压力。
所以逃避肯定是过不好这一生的,只能让痛苦反复发作。自卑,焦虑,压抑,没完没了的跟你过不去,就因为你不去把事办了,让这些老祖宗很不满意。人的这些情绪从心理机制上看是好事,它们在提醒你进步,超出你目前所被限制的范围。
人生总是会遇到这样一个阶段—觉得自己就走到这里了,不可能再往前走了。然而这是幻觉,然而这是幻觉,然而这是幻觉。人在某些地方确实会有极限,不过在别的地方可能连开始都没有开始过。人在面对问题时是一个各种能力参与的过程,有的地方走不通了,拐个弯,换条路,前面风景大好,让人豁然开朗。
二:增加思维模型
一个人见识多了,就会发现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这个世界存在着无限多的思维模型,但他们对个人的意义不产生对错影响,也不具备一个可涵盖所有事物的标准。人们应该用艺术眼光审视艺术,用生活的眼光去审视生活。假设你用严肃小说的标准去审视电视剧的语言,情节,只能给自己找不痛快。
科学可以告诉我万物的规律,思维模型很大,但它有其短处。如果我问什么是爱情?在众多思维模型的答案里,科学给的一定是最糟糕的。这些不同的思维模型,只在实用角度时才有对错,假设你看一篇小说,主角是个杀人犯,以杀人为乐,你用正义的思维模型去看,就会觉得这样很不对,简直是无法无天。
用这个故事来解释下:
最近有一个叫小吴的人突然出现在我的生命中。我怀疑她是上帝派来整我的奸细。在过去29年间,上帝在和我较量中一直光明磊落。然而这次不同,他想从背后捅我刀子。那天我跟小吴说,我想爱你一辈子,小吴说那你就爱。这简直不是个人类的答案,人类会说点别的东西,思想上的,经验上的,但这个答案像是来自天上。
故事里的小吴,说了一个来自天上的答案,这太天真,太幼稚。故事里的我,还在想着用某种固定的价值模型来判断。这就是书上教不了我们的,书是很积极的东西,它教你知识,想把你变成一个向上的人。不会教你天真,不会教你幼稚,只因为它们的副作用比较大。但幼稚和天真,可以防止我们对生活的麻木。
创造力来自哪啊,就来自天真幼稚,这种心态将世界看作一个无对错的整体,容易找到事物与事物的联系。超现实画派里的的烟直接飘到天生变成了云,这就是保持天真的人创造出的新世界,然而对于心中有了规则的人,他是看不到的。他认为烟就是烟,云就是云,然而这样的世界真是单调乏味。
但是成人的世界里,是一个拥有对错的世界。明辨是非是好事,否则大家就没法活下去。然而人们依然可以拥有天真,只要拥有更多的思维模型,就又能将世界看的更完整。正如开头所说,这些不同的思维模型对于个人,对于个人生活,是没什么对错可言的,这种状态会让人活的愉快,毕竟对于我们来说,感受才是最真实的。
人要对生活有更深的理解,就要到更多的地方,见识更多的人。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不同的思维模型在不同的生活环境里,所带来的益处。而读书是不可能有这种切身体会的,很多人喜欢钻牛角尖,思维闭塞,因为在没又广泛认知的情况下,大脑会用强势的感受,压倒弱势的感受,没有见过真正的生活,读再多也不会影响到你什么。
三:更改基础模块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人受自己感官限制,幼年期感官会根据外部反应出现一套基础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这些东西是很难去改变的。而唯一的解药就是多见见世面。让你发现原来世界不是你想的那样,你的身体给你答案只有50分,及格都算不。你需要遇到一个女人的抚摸,在令人恐慌的黑夜里,把你按到她怀里——不许动!一觉醒来,你会发现乘车的时候不会老坐在犄角旮旯了。
个体的差异除了自身感官外,主要还来自环境的差异。在幼儿时期,一个人如果没有父亲,或父亲在家庭资源上贡献比较低,就更倾向于多多约炮这一策略,因为在他的意识里,养育孩子的资源是不稳定的,因而会选择不负责的大量繁殖。当然这只是一种倾向(不是必然),假设其他更多原因促成这个可怜的家伙人格更外倾的话,那这个人对陌陌上瘾的可能性就极高。
书本上的知识,对纯粹逻辑性的东西有更深的影响。而那些和现实生活相关的思维,真的没什么用。一个体格天生较为弱的人,在行为更倾向于合作策略。然而生活中不是每件事都是合作策略的,尽管读了一些关于其他行为方式的书,却依然不能改变什么。只有这个人置身于必须采用其他策略的环境里,才能学会更多有用的东西。
不把自己放到自身安全范围以外的环境里去,人会让自己局限在一个封闭的房间。这我是说,人应该去跳出自己的生活范围,到陌生的环境里去,到新鲜的环境里,这里有你所没见过的,你无力更改的规则。这不是让你作死,通常情况下,我们害怕的,拒绝的事物,只是一种幻觉。你的生存策略已经形成,你以为这种才是安全的,所以你恐惧另一种活法。
然而恐惧另一种活法,并不意味着安全。反而很可能惨遭淘汰。每一种生存策略都有它的优势,也有其不能适应的环境。一个浪荡儿十八般情艺样样精通,如果学会好好去爱一个人,所回报的幸福感要远远超过单一策略。同样的,一个保守的人,如果去处几个操蛋的对象,在以后的生活里,就知道如何去疼爱对方。
经常听到有人说——“我他妈怎么是这种人!”说这话的人可能读了很多书,受了很多教育,然而狗改不了吃屎,对自己也挺失望,可是出去该啥逼样啥逼样。关键时刻软弱了,最该做的事放弃了,值得珍惜的人不要了。这就是读书不能教会你的东西,它就是提出了再好的理论,也只能修修瓦片,打点腻子。底下的砖,它一块都动不了。
人应该趁年轻的时候多做些改变,到自己所不习惯的环境里去。等到了一定年纪,背负了很多东西,没那个时间,也没那样的精力。要是没知识还好一些,听再多的指责就跟没听见似得。可要是学了知识,到时候天天埋怨自己,就不是那么舒服了。你能听到很多人说懂得越多越痛苦,你懂那么多,还他妈改不了,能不痛苦吗?
我们的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种状况,每当看书不解的时候,只要出去走一走,或遇到了一些突如其来的事,就发现那个困扰着自己的问题一下想通了。对事物的理解不可能仅仅靠阅读来完成,对于阅读的过度依赖,和刷朋友圈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都是给自己的思维添堵。不信你自己试试,当沉浸在书籍里网络中的时候,只要打开窗户,往外看看,就陶醉其中那么一小会,一切都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