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预约

当前位置: 心理健康> 心理手册> 正文>

【心理手册】真正的朋友是什么样子的

发布日期:2018/05/18    作者:     点击数:[]

真正的朋友是什么样子的

总有几个朋友,和他们见面似乎成了我们对于没什么年味儿的春节最大的期待,不论距离有多远,多久没见面,只要再见面,就都好像从来没有分开过一样。总有几个人,在我们的生命里一直“阴魂不散”,我们友谊也不曾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事实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友谊的定义越来越复杂,要求也不尽相同。嗨,去你家玩好吗?童年时期的友谊是基于分享玩具,以及从游戏中获得的相同的快乐体验,对“空间上的接近性”有很大程度的要求。回顾一下,我们童年的好朋友大多数是隔壁邻居、幼儿园小朋友或者课外班的同学,我们会共享零食,一起做手工,一起上下学,好朋友就是天天见面的人。分享,忠诚与承诺到了青春期,我们自己选择和谁成为朋友,选择向谁分享兴趣与快乐,向谁倾吐秘密。分享秘密和困扰,是青春期一份真正而深入的友谊的开端。自我暴露是一个小小的探测,探测这份友谊中的另一方是否愿意有所反馈。对方是否愿意回馈,并转而暴露自己,决定着这段关系能不能继续下去,好朋友就是共享秘密的人。“从熟人变成朋友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的增加。”我们常常会缅怀学生时代的欢乐过往,而学生时代也是我们失去朋友最多的一个时期。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友谊的褪色,会遗憾,会反思,明明有那么多共同的回忆,为什么最后会尴尬到无话可说。

事实上,了解一个人并不代表什么,人是会变的。这个时期的一些普通朋友,他们是恰巧在同一时间,与你出现在同一空间,做着同样事情的人。像是同学、大学室友、同事,任何人都可以代替他们的位置。大多数成年人只有两个好朋友康奈尔大学的Matthew Brashears调查了2000位成年人,让他们列出在过去六个月内曾经一起讨论过关于自身重大事件的朋友名字。

29%的人列出了两个以上的名字,18%的人列出了两个名字,而48%的人仅仅列出了一个名字,还有4%的人没有和任何人分享过生命中的重大事件,所以平均数是2.03

在这个社交网络盛行时代,这项研究结果似乎很让人惊讶。我们在朋友圈、微博等等各种社交账户上有成百上千的“朋友”或者“粉丝”,真正能够谈心的人却不到两人。

虽然你和这些社交联系着的朋友们可能会分享共同的兴趣或活动,但是只有这些相似性,并不足以建立深厚而持久的友谊。那这些真正的朋友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咳咳咳,是时候拉着周围的朋友对号入座了。平等与尊重社会心理学家Carolyn WeiszLisa F.Wood认为,在友谊中,比亲密性更重要的,是对好友的“社会角色”的支持。你可能不欣赏、不赞同他们的选择,但是会支持并尊重TA,尊重Ta的宗教信仰、爱好、性取向等等。

“我们之所以爱一个人,不是因为他如我所想,而是因为他本来的样子。”很少逾越界限

真正的好朋友会清楚的知道你的界限是什么,不会主动越界。知道如何表达接纳、爱与陪伴,知道什么时候该静静地陪着你,什么时候该抱抱你。

而那些开玩笑没分寸,总对我们的衣着、品味有着太多的意见,对我们的生活过分好奇的人,很难成为长久的朋友。“一段理想的关系,是你可以不含敌意的说‘不’,而且彼此都能够坦然接受。”三观相合才能更好的做朋友心理学家凯利认为,对这个世界有相同知觉的人会比较容易相处在一起。人们也会因为以相同的角度看世界而最终成为好朋友,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相似性,对友谊的定义也不再是时时刻刻呆在一起。“朋友是另一个自己。”——西塞罗

每个人都在成长,在不断地改变。价值观、世界观、社会角色、身份认同都在不断地转换,必然会和一些人失去共同语言。也一定会遇到那些与自己更相似、更接近的人,建立起更稳固的关系。而关系一直很好的老朋友,很大程度上是三观一直相合的人。这样尊重彼此不逾矩而且三观相合的老朋友,就是我们需要珍惜的“真正的朋友”了吧。“你没办法交到一个老朋友,老朋友你只能有、或者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