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预约

当前位置: 心理健康> 心理手册> 正文>

【心理手册】当我们崇拜明星偶像时,我们在崇拜什么?

发布日期:2018/11/16    作者:     点击数:[]


当我们崇拜明星偶像时,我们在崇拜什么?

偶像崇拜对于非粉丝来讲,是一件最难理解的事情。特别是对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人来讲,对一个未曾谋面的人不计回报的无条件付出是最不符合理性的一件事。经济学层面上无法解释鹿晗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的1314万封“微博情书”、唱片市场下行情况下,akb48接连破百万销量的专辑、tf boys生日收到的粉丝送的4万平米月球地表、小行星及各种生日应援礼物。我们对偶像的崇拜具备怎样的特征?当我们崇拜偶像时,我们在崇拜什么?这么不符合理性的心理及行为为何会产生?为什么会让我们变的狂热、盲目、不理智?偶像崇拜又是如何不断加深与维持的呢?       

 古希腊神话里,有一位国王的小女儿叫普塞克,因为美貌无双而受到维纳斯嫉妒,派丘比特忽悠国王将她嫁给巨蛇,哪知这天衣无缝的计划唯一的变量居然出在了计划的执行者丘比特身上。没错,丘比特爱上了普塞克。他金屋藏娇又是人神恋,唯一的条件是不许普塞克看到他的脸。可普塞克受到两个姐姐的欺骗,半夜惶恐的点灯,却看到一个无比美貌的男子,惊恐之下将灯油滴到了丘比特身上,丘比特遭到背信,愤怒离开。普塞克万分懊悔,向维纳斯求情,并在各类人的帮助下完成了维纳斯交给她的任务,最后happy ending。       

 这个傻白甜公主的故事将会解答第一个问题:偶像崇拜具备怎样的特征呢?粉丝对偶像的崇拜正如普塞克对丘比特的爱。这种普塞克式的崇拜具备三大特征

  1. 表达上的单向。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动性在增强。即使部分养成类的偶像比如akb48在理念设计之初便加入了互动的因素,但是情感上的表达仍然是粉丝-偶像单向的,只是提供了粉丝更多情感表达的途径;

  2. 崇拜对象的神圣、幻想式;即使在全民娱乐的时代,互联网的存在无限缩小了明星与粉丝的距离、即使是以“可以面对面的偶像”著称的akb48,对于粉丝而言,在情感上,他们的崇拜对象仍然是神圣的,他们心中的偶像仍然是包装后掺杂了个人幻想所得。

  3. 崇拜过程充满高度理想化、浪漫化、绝对化的联想。这是一种无可抑制的心性,即使是世人眼中的泰斗柴可夫斯基,第一次见到偶像托尔斯泰之后的日记描写中,也充满了一厢情愿的浪漫化。

    明星的偶像崇拜总是始于对偶像外在特质,如外貌形象、气质等外露特征的欣赏。但偶像崇拜的维持与进阶一定是要深入到对偶像人格特质的欣赏,也就是对偶像所具备即使是包装出来的某种内在性格、价值观的认同、欣赏。当我们崇拜偶像时最开始会因为帅气的外表、完美的身材、饰演的某个角色、演唱的某首歌曲受到吸引,这是一种表层性的欣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这种吸引减退,成为路人粉,或者会因为对偶像过往经历、为人处事的进一步了解,对偶像所具有的内在人格特征,比如对梦想的追求、坚持不懈的努力、张扬无畏的人生态度产生认同,从而进化为死忠粉。这两个阶段不是完全区隔的,首先,我们需要经历表层性的欣赏,产生好感与关注。然后深化到内在化的欣赏。

    偶像崇拜,无论男女老少、无论贫穷与富有都有可能产生。嘲笑那些追韩星的女生,追小鲜肉的95后,觉得她们脑残的人,想想自己对于篮球乔丹&科比、足球皇马&巴萨的狂热,是不是有似曾相识之感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会有很多无法被满足的缺憾,年少时篮球场上的那个身穿白色T恤奔跑的少年、为了一个所谓更可预期美好的未来而放弃的画笔、进入社会扮演的各式各样满足他人需要的角色。如果说人生是一个糖罐,那么必须承认这个糖罐里大部分糖都是苦涩的。现实生活中总是存在着未被满足的需求,被压抑的情感、无法追逐的梦想、想要逃离的现实。总之,现实和理想之间总是会存在着缺口,无法被填满而偶像这个被包装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虚拟形象,以及由与偶像相关事物构建而成的虚拟空间,将会在特定情况下弥补掉现实状态与理想状态间的缺口。粉丝将自我的某种梦想、欲望、缺憾投射在偶像身上,通过某种情感、行为的投入,既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也能通过偶像的成功实现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实现。而与偶像相关的事物则集合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空间,通过消费偶像衍生的娱乐内容获得愉悦感,通过加入粉丝群体、应援行为获得归属感。借以短暂脱离当下所扮演的角色及现实生活。

    当我们观察世界时,永远是站在自我的角度出发的。所以当我们看、听、行为、思考时,自我即是宇宙的中心,由我的视角去折射出整个世界,这种折射是必然会产生偏差与扭曲的。对于我们而言,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分为两类:与我相关、与我无关。与我相关的事情,将会获得更多的关注。同时凡是一件事情、一个人与自我联系越大、距离越近,折射发生的扭曲偏差也会越大。而由于偶像对于我们而言,是自我投射的对象,因此偶像会无限接近甚至内化成为自我的一部分。《社会心理学》中提到,我们是没有办法正确认知自我的,总是会存在着自我服务偏见因此已经内化为自我概念一部分的偶像,我们在看待他们时,也会受到自我服务偏见的影响,出现所谓的盲目、不理智行为。因为我们对自己本来就是盲目与不理智的,就像我们爱自己、初为父母之人爱他们的孩子,这种爱不是由局部到整体的,而是由整体到局部的。正如父母评价孩子,并不是先评价他的脚趾、头发,然后才决定如何从整体上评价孩子的。在自我的基础上,如果进一步同好的粉丝群体(各种成组织的粉丝后援会)产生,则会放大粉丝群体的种种无法理解的狂热、盲目与不理智的心理及行为        

    什么是偶像崇拜?你有没有爱过这么一个人,他离你那么远,你甚至只能远远看他一眼,他又离你这么近,近得无时无刻不在你的脑海。他从来不曾让你感到失望,他如彩虹般绚烂多彩,他永远光芒万丈站在舞台中央追逐梦想的太阳。说到底,就像我们爱记忆中的一首歌、一句话、一本书、一个人一样,我们只是通过这个媒介,去看到、去触碰、去实现我们自己。那个只剩一个人站在记忆夕阳中的你、那个只能双手紧紧抓住悬岩上的石头向上爬的你、那个戴着沉重面具去扮演一个一个不同社会角色的你。我们借由偶像,获取一点点的温暖、弥补无法回去的缺憾、释放现实枷锁下的空间。偶像崇拜本没有错,只是当我们短暂休息补给好后,还是要背起行囊继续出发,毕竟有些路还是要自己继续走。        

    参考资料:《社会心理学》、《乌合之众》、《追星与粉丝:揭秘偶像崇拜中的心理效应》、《新时代的粉丝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