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健康有三方面含义:
第一、躯体脏腑器官无疾病;
第二、精神意识心理无障碍损害;
第三、人的生命价值不因自我和社会环境的不良干扰而充分展示。
只要具备这三项健康要求,就是身心健康。如若恰好相反,就是身心疾病。
心理疾病:大学生面临的严峻现实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处在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重要阶段即心理断乳期。受诸多因素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
心理负荷过重。据调查,69.6%的新生和54%的老生感到“学习难度加大,非常困难”,而认为“学习负担重,难以应付”的竟占70.4%,42%的学生经历过考试失败,相当部分大学生反映自己厌倦考试。毕业分配制度改革和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也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造成巨大压力。此外,目前大学里因家庭困难导致学生经济紧张而陷于困境的学生占很大比例,这部分人容易产生悲观失落乃至失望的消极心态。
心理承载脆弱。首先是抗挫折能力差,一旦受挫往往情绪一落千丈。其次是耐孤独能力弱。据调查,大一、大二有30%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朋友”,23%的学生感到“孤独、寂寞”,45%的学生希望自己成为别人交往的对象,却又不能或不愿主动与人交往。这种心理上的巨大落差导致部分大学生闭锁自己而郁郁寡欢。再次是适应环境能力不强。目前在校大学生多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自立意识较差,不适应集体生活和新的环境,有人因此心灵迷惘,有人则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引发其他心理病症。
心理失衡普遍。主要表现为角色转换中产生的不适应,“中心地位”不复存在,优越感丧失,逐步“边缘化”,出现心理失调。此外还有理想与现实大相径庭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失落等。
心理疾患突出。调查表明,近3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问题。存在不可消除的疲惫感、恐惧症,常常有莫名的焦虑,遭遇刺激有类似歇斯底里现象;容易与人对立冲突,经常怀疑得了不治之症。一些大学生在人格上以自我为中心,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坚信某个偏执观念,感觉世界不公平,情绪往往容易趋于极端,如不矫正可能发展为反社会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