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作家毕淑敏说过一句话:“我对赞同我的人,感悟的是他的善意。我对反对我的人,考察的是他的智慧。”
这句话重点在于智慧。实际中,当我们阐述自己观点时,总站在自己立场来判断。由此,当别人提出质疑或者反对时,你不是虚心接受,而是带着怒意去争辩。
在争辩过程中,你早已忽视别人提出的反对意见,其实也是一种建设性力量。
说白了,你只在乎结论,而忽视反对意见的角度是什么。
在我理解,毕淑敏的这种智慧就是看待问题的角度。
互联时代,这个社会的结论太多。一件事情,经过互联网,往往有各种结论。至于真相,其实很少有人相信。
正如罗胖所说,这个社会是“后真相时代”。所谓态度比真相重要,在结论横飞时,看问题的角度才是最有价值的。
02
职场里,流传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领导想法总是变来变去,而最让人吐血的是最终又回到原点?
凡是刚入职的,估计都会遇到这种情况。记得我那会刚入职不到三个月,部门领导就让我负责公司年度经营分析报告。
乍听懵了。
我一打听,说以往经营分析报告是由公司领导Y总亲自把关。
Y总分管公司财务部和战略市场部,以严谨和敏锐著称。所以,公司经营分析报告通常经历3次大改,3次小改才能出炉。
他们给出结论是: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
于是,有人幸灾乐祸,等我出丑;有人表示安慰,要想开点。也有人说这是个机会,一定要把握。
他们给了我建议,其实就是给了看待经营分析这个问题的角度。
至少目前来看,结论是死的。我做的就是选择那个角度。
最终,我选择“机会”。
要抓住这个机会,就要解决报告修改过于频繁这个老问题。
这个问题,大多数人“习以为常”,因为Y总就是这样的人,所以这种情况你无法改变。
但我不这样认为,Y总那么忙,肯定也不想频繁修改,只不过报告与他预期存在较大差距,不得不改。
所以,问题核心就是,如何弥补这个预期差距?
基于这个思路,我做了三个方面准备:
1. 分析历史材料,进行架构拆解。我把今年的季度分析报告和后三年的年度经营分析报告找了出来,加班加点学习和研究,目的是找出共同点和差异点。
通俗来说,共同点就是标配,必须要有的。而差异点就是选配,根据当年度经营情况有重点选择分析.。
2. 对接任务关键人,提前掌握信息。与财务部和经营单元的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初步掌握本年度发生的重大关键事项,收集相关信息,包括形成原因、业绩影响、存在问题、解决方案等。
3. 编制材料框架,事先沟通再完善。根据前期掌握的基础材料,编制经营分析框架,初步明确每张PPT的主题内容。在与部门领导沟通后,事先与Y总进行汇报,征询他的意见后对框架进行调整和优化。
有了上面措施的保证,顺利通过Y总的审批,高效完成自己在公司层面的处女秀。
另外,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基层员工与公司高管如何进行沟通这个问题。
尤其在国企, “官本位”意识比较严重,沟通双方强调行政级别的对等,尤其是跨部门沟通更是如此。
那会我发现,公司大多数人选择“能不见就不见”,生怕与领导呆在一起,由此失去很多与大领导交流的机会。
但对我来说,我选择“主动沟通”,从主观忽视管理层级上的鸿沟,以问题为导向主导沟通。
要知道,事先沟通背后有更高层次的目标,就是在某种程度上影响领导原有的想法,甚至达到左右的境界。
所以,当你无法影响或左右领导想法时,你能左右的是选择看待问题的角度:是事后抱怨,还是事先思考?
选择事后抱怨,你永远在原地。选择事先思考,你就有机会左右领导想法。一旦你开始拥有左右领导想法的能量时,距离你加薪升迁时刻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