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架太累,我闭嘴就好
你在生活中,有遇到过“沉默式”的沟通对象吗?
明明只想好好吵架,对方就是不说话。听起来,问题都集中在那个“不说话”的人身上,Ta的沉默是造成双方沟通障碍的唯一问题。
但是,任何互动都包含了两个人的行为。沉默,也是一种参与互动的方式。
这常见于要求/回避型沟通模式:
那么,到底是哪些特定的情境下,会激发出要求/回避型沟通模式?
1 “你冷静一下,不然我们没法对话”
对于一些人来说,在情绪强烈的时刻,是无法进行理性思考、讨论问题的。所以一发生冲突,他们就立刻躲得远远的。
或者,在情绪顶峰的时刻(所谓“气头儿上”),有的人可能会说出一些令自己后悔的话。所以,通常想要通过“冷静”来解决问题。但往往冷静过后,再提起想要谈论冲突事件的一方,总会被认为是“无理取闹”。
事实上,有些情绪的发生也许正是解决问题的契机,而当情绪消失,解决问题的动机也就弱化了。
2 “这件事,我没法跟你谈”
“ 敏感、禁忌话题”是在亲密关系中使人沉默的另一项重要原因。比如:前任、性经历、家庭等……
另外,在亲密关系中,最常见的禁忌话题,其实是关系本身的状态。在一项调查中,68%的受访者都承认,不想与伴侣谈及他们恋爱关系的现状或未来。
正因为觉得有些话题过于微妙,不好跟对方公开讨论,所以我们发展出很多拐弯抹角的测试。比如:煞费苦心制造困难让伴侣来克服,看对方对自己是否忠贞;找理由暂时分开,来考验对方在欢迎自己回来时是否热情……
这一切像是自寻烦恼,也给对方增添紧张和压力,却都源于:我们不敢直接询问对方,在关系中,有太多“不能谈”的话题。
3 “我懒得跟你解释”
这句话简直是吵架时的炸药,如果在前面加一句“随便你怎么想”,那爆炸效果就是平方。
这句话的背后,是想要避免沟通所引发的更大麻烦,所以干脆拒绝沟通:“你这问题太幼稚了!我解释反而更说不清。”
石墙就是指拒绝回答问题或拒绝合作,而退守到石头般冷漠的沉默中去的沟通不良模式。
当以上这些情况发生时,“沉默”像是一种保护机制。反正“多说多错,不说不错”,何不一言不发?
但沉默能逃避一时的冲突,却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如果双方的禁忌话题越来越多,总是回避冲突,那么终会影响关系满意度。
如何打破“沉默”?
对于上火的一方:
1. 倾听的态度
有时候对方的沉默,是对于另一方过于逼迫的反击。也许上火的一方可以先试着放下激烈的情绪,不要试图去逼问对方“为什么不说话!”,并且先摆出倾听的态度,让对方感受到,我是可以听进去你的话的。
2. 确认的力量
除此之外,当对方沉默时,不要妄加猜测Ta的想法,或者用自己的猜测去替代对方的真实想法。有时候我们容易主观预判,以为自己已经了解了对方的态度,进而说出“我以为你是那样想的”、“你不说话,我以为你默认了”之类的话。对于这些“想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去确认、直接询问对方的意见。当然,提出直接的问题并不代表要以逼迫的态度。
对于沉默的一方:
1. 现在不说≠永远不说
当双方都被情绪和压力缠住而感到疲惫时,暂时的回避确实能够让双方缓解焦虑,这是有效的回避。但习惯于沉默的人需要意识到,回避冲突,并不等于冲突自然消解。
保持表面的和平,只会引来之后更大的矛盾。因此,当关系出现问题时,直接面对,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其实是最高效的沟通方式。习惯回避型沟通的人可以试着
2. 谁也没有读心术
有时候我们会有一种错觉,认为他人应该可以通过我们的非言语线索,来判断出我们内心的活动。比如有时会想:“我都表现得这么明显了!Ta难道看不出来我正在生气/不想说话?”
但我们不是三体人,不能把思维时刻准确展现给对方。所以需要依托言语,才能让别人知道我们的想法。
所以,当与他人沟通出现问题时,沉默也许是最容易的选择,但绝不是最好的选择。与其沉默着让别人去猜测,造成更大的误会,不如,我们就好好吵一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