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预约

当前位置: 心理健康> 身心健康> 正文>

心理专栏 | 心理小百科--允许自己的思念

发布日期:2023/04/05    作者:    点击数:[]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传统节日。清明节的祭祖活动是一种群体性哀悼行为。时值清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哀悼心理学”的事。

undefined



哀悼心理学

哀悼心理学就是研究“哀悼”在心理学上有什么意义的心理学。

那么,“哀悼”是什么?

百度百科上给出的定义是:悲痛地悼念(死者),哀悼过去(不一定是死者)。由此可得,哀悼是对失去的物或人的悲伤的思念,关键词为:失去,悲伤(情绪),思念(行为)。

由此,哀悼的过程,其实就是通过思念这一行为,去重构失去的意义和寻找正面结果,从而抒发、释放悲伤的情绪的过程。

undefined

哀悼与清明节

国内学者认为清明节是建立在与逝者的持续性和规律性的联结。

它通过献花,扫墓等一系列高调正式的集体哀悼活动,既营造了一个可供个人发泄悲伤、进行思念的整体氛围,又加强了我们的文化认同感。同时,清明节祭祀等集体哀悼行为不同于葬礼等冲击性场面,显得更柔和,使哀伤等情绪的释放更可控、更适度,更有利于我们在结束哀悼行为后更快地回归我们的正常生活。

有人说:“哀伤的结束不是结束与逝者的联系,而是用不同于逝者在世的方式在内心‘安置’逝者。”哀伤情绪常常来自:我们无法恰当地对死者表达我们的爱。

使我们的哀伤情绪得到抒发的第一步就是正视我们的哀伤和哀伤来源。正视我们的哀伤来源:接受亲人已逝的事实,正视我们的哀伤:允许我们的思念和哀悼。

适度地哀伤是正常的,清明节集体祭祀和哀悼可以帮助我们定期释放自己对亲人逝去的哀伤,认清亲人已逝的事实,以此来帮助我们在心里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来安置他们。清明节集体祭祀和哀悼也可以给我们提供用不同于对待活人的办法,来对逝者表达我们的爱的机会。

然后,我们才会去思考死亡的意义和如何将我们自己有限的人生过得幸福多彩等。

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