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劳动遇见心灵:
大学生的自我滋养指南
晨光洒在图书馆草稿纸上,实验室里映着熬夜调试数据的黑眼圈,排练厅中重复着旋转动作……每个大学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劳动”。这个五一,让我们暂停脚步,探寻心灵成长密码。
心理学的“心流理论”指出,当能力与挑战平衡时,我们会进入高度沉浸状态。在专注完成课程设计、推敲论文论点时,劳动成为自我价值的展现,那些专注时刻藏着与知识、自我对话的密码,值得用心记录。
大脑高度集中90分钟后效率下降,但许多人陷入“学习焦虑”。真正的休息是主动调节,如漫步校园、操场慢跑、泡一杯茶,这些“无用”停顿能让大脑“刷新”。我们应学会搭建“结构化休息”锚点,每专注50分钟就做简单拉伸,建立张弛有度的节奏。
当GPA等成为评价核心,我们易陷入“工具化”焦虑。但大学的魅力在于,那些看似“无用”的付出,如策划社团活动、参与公益课堂,能塑造认知与情感。假期可做“自我关怀审计”,做些无目的之事,提醒自己价值不被单一体系定义。
成长始于接纳与呵护生命状态。这个五一,给心灵来场“慢直播”,在观察云朵、树叶中,开启与自己的对话。最好的成长,是带着温柔,走出独特的生命轨迹
-吉财学工新媒体中心-
编辑 | 时雪晴 李欣航 郝明睿 姬静欣
初审 | 周小琳
复审 | 高燕
终审 | 赵彦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