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
3种“心理侧写”
你是哪一种?
国庆7天长假,像一块棱镜,折射出大学生们多样的假期状态。看似随性的选择背后,藏着心理学上的小逻辑,快来对号入座。
一. “报复性放松”:前3天的“躺平”,是对开学的补偿
刚熬完开学季的早八、作业和社团会议,不少同学一放假就开启“摆烂模式”:上午11点才睁眼,晚上熬夜刷剧打游戏,外卖堆在桌角,连门都不想出。这其实是“补偿心理”在发力——开学后长期紧绷的神经,需要通过“无目的放松”修复。但要注意,过度躺平会让身体陷入“越歇越累”的循环,偶尔出门晒晒太阳、买杯奶茶,反而能让放松更高效。
二. “计划翻车焦虑”:清单列满,却只完成一半
放假前信心满满写下“学英语、读2本书、健身”,结果7天过去,只刷完一部剧。看着没打钩的清单,不少人陷入自我怀疑:“我是不是太拖延了?”这是典型的“计划谬误”——我们总高估自己的执行力,却忽略了假期里的惰性和突发状况。其实不用苛责自己,假期的意义本就是调整,哪怕只学会一道家常菜,也是实实在在的收获。
三. “提前收心”:最后2天的“反向操作”,是掌控感的体现
也有同学在假期末尾开始“反向卷”:早睡早起背单词,整理课堂笔记,甚至提前去学校食堂吃早餐。这背后是“主动掌控感”的心理需求——提前适应开学节奏,能避免“开学焦虑”。如果担心收心难,不妨试试“10分钟启动法”:每天花10分钟整理书包、列开学周计划,慢慢找回学习状态。
其实国庆没有“正确打开方式”,无论是狂欢还是独处,只要能让你在开学后满血复活,就是最好的假期。愿大家都能在假期尾巴,攒足能量,迎接接下来的校园生活。最后,祝大家国庆节快乐!
— END —
-吉财学工新媒体中心-
编辑 | 方冰汝 李欣航 魏英男
初审 | 周小琳
复审 | 高燕
终审 | 赵彦双